春日诗行 |
|
|
|
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晨雾还未散尽,塔吊的钢臂已划破天际。在料峭春寒里,无数安全帽起伏成连绵的山峦,红蓝相间的电建标识像跃动的火苗,抖落了残冬的碎屑。 人勤春早,抖擞精神。昂扬向上的,不只是大自然里的生命力,还有建设者对高质量发展的憧憬与希冀,钢筋是大地竖起的琴弦,工人们用铁锤敲出奋斗的韵律。 全体职工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生产建设中,晨露在挖掘机的铲斗上凝成水晶冠冕时,第一车商砼正穿过薄雾驶来,司机老张摇下车窗,春风灌进驾驶室,这是他连续第十一个春天运送混凝土,没有了曾经刺鼻的柴油味,新能源驾驶舱里,更安静也更舒适。 混凝土泵车扬起长颈,将灰浆注入模板,大地深处传来隐隐的震动,振捣棒嗡嗡作响,像春蚕啃食桑叶般将气泡驱赶殆尽。水化热在模板里悄然发酵,工长说这温度要持续监测三天三夜,“混凝土和庄稼一样,春天最怕倒春寒”。他布满老茧的手掌贴在模板外侧,仿佛能感知到水泥浆体内部细微的悸动。 绑扎钢筋的老师傅抬头时,后颈叠起三道皱纹,那些银亮的箍筋在他手中翻飞,竟编织出蝴蝶穿花的轻盈,旁边转瞬即逝的璀璨,焊花簌簌落地,焊枪游走的轨迹,恰似候鸟北归的航线,在钢构件表面烙下银亮的诗行。 年轻技术员手里的全站仪睁开红宝石般的眼睛,标高误差必须控制在两毫米以内,这是写给未来的情书,冰冷的数字在春风里生出温度。 安全总监老蒋站在智慧监测大屏前,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传回的数据化作绿色涟漪。他想起十年前冒雨巡查基坑的夜晚,胶靴陷在泥里拔不出,指甲盖里嵌着洗不净的防锈漆,如今轻点触屏就能看见复杂多变环境中的影响,在隐患记录本上写下工整的楷书。 学习是终生的修行,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难题,建设者们不断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事物,正如雨后春笋,旺盛且茂密。 项目部空地上的野荠菜,绿油油的、清亮亮的、油光光的,掐上一兜嫩芽,化作热腾腾的荠菜馅水饺,赶走了一天的疲惫。 午后的风送来远方的讯息。临建板房前,几株忍冬倔强地抽出新芽,项目部的小姑娘用矿泉水瓶做了简易花盆。“等楼盖起来了,这些绿萝刚好能爬满窗台。”她说话时,身后墙上的进度计划表正在翻页,红色箭头像破土的笋尖,一节节刺破时间的天际线。 暮色四合时,探照灯次第亮起,值夜班的工友披着荧光马甲走来,衣角沾着星星点点的夜露,他们交接时的方言在风中若隐若现,却比任何誓言都铿锵,这一刻我突然懂得,所谓“丈量春天”,就是用奋斗写下关于生长的全部姿态。 春风翻动电子图纸的瞬间,七十载光阴在云存储中流转,这是建设者写给大地的十一行诗,每个标点都闪耀着高质量发展的光芒。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