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电十一局走过的39年——写在建局70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25-08-14 作者:刘常新   字号:[ ]

1986年9月,我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水电十一局故县分局浇筑大队灌浆中队。由于基础处理专业性很强,1988年灌浆中队从浇筑大队分离出来成立了基础处理工程队,1989年升格为基础处理工程大队,直到1992年6月之前一直在故县工程从事基础处理施工。

随着故县工程的收尾结束,十一局审时度势,走出故县,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市场,迎接挑战,开启了“搞好大转变、开创新局面”的战略转移,正式步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我将沿着时间轴线,讲述39年工作生涯中诸多难忘的第一次,为十一局建局70周年增添历史记忆。

走出大山,奠定基础

走出大山:第一次筹备分局机关与仓库,走出故县,而这次转移阵地便是转型的起点。1992年3月,时任大队办公室主任的我,受大队长王好岭安排,从大山深处的故县基地前往三门峡大安区筹备建设分局机关和仓储大院。这是我们进入城市、主动迎接新挑战的首个战斗基地。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与物资设备科同志昼夜奋战,终于在三个月后将机关和仓库大院修整完成。1992年7月,基础大队正式从大山深处搬至三门峡大安区,同年独立为基础处理工程分局,基础分局自此诞生。

走进城市:第一次筹备三门峡市六峰北路机关办公区,阵地再次转移,更贴近局总部管理中心。1992年搬至三门峡大安区后,机关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办事和对外沟通困难的问题逐步凸显。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4年初,经局领导同意,分局决定将分局机关搬至三门峡市区。时任分局办公室主任的我,带领人员前往三门峡湖滨区物资设备大院组装简用办公区,并于当年进驻办公。后局里将位于六峰北路专用铁路旁边的老企业分局大院的办公区划给基础分局,从此基础分局机关和仓库统一搬到这个地方并稳定下来直到2012年3月。虽然此次搬迁只是三门峡区内的位置转移,但是搬迁后分局距离上更贴近局总部机关,为分局发展决策提供了快速反应的机会。

步入省会:第一次带领基础分局搬到郑州西开发区企业总部基地,实现第三次区域跨越,奠定新的发展定位。2012年3月10日我被任命为基础分局分局长。随着局总部机关搬迁至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59号水电大厦,为紧跟总部步伐,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有所作为,根据十一局决策部署,2012年4月26日,我带领基础分局全体员工离开了阔别20年的三门峡老根据地,全员搬入郑州高新区迎春街企业总部基地75号楼,实现第三次空间区域跨越,开启了立足省会,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新征程。

主动入市:第一次组织参与三门峡西火电厂二期水源地水井探采项目,耕耘市场主动寻找合作的机会。1995年2月份,我以办公室主任的身份,陪同分局长王好岭参加了一次有三门峡火电厂领导参加的商务交流活动,该活动主要就火电厂二期水源地水井探采项目进行洽谈。后受王局长委托,由我负责跟踪跟进该项目的营销开发。在与火电厂二期筹备组领导多次对接后,分局先进的钻探专业技术和施工经验赢得了火电厂的信任和青睐,最终将该项目交由我们组织实施。后因对项目前期情况的熟悉了解,王局长将该项目的后续组织协调实施工作交由我负责,也是我第一次组织施工管理。在此过程中,施工经验丰富的冯天德、张树得、王树根、王光明、阎洛峡、印红根等同志给予了极大帮助,为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基础分局对外业务的一次主动有效接触,许多知识与经验逐渐汇聚起来,我也伴随着分局共同成长进步,为后期出任项目经理打下了基础。

专业拓展,能力提升

迎接挑战:第一次使用锚杆钻机在石漫滩水利枢纽项目的应用,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专业施工能力。1996年3月我被任命为石漫滩基础处理工程项目经理,这是我从办公室主任岗位直接出任项目经理,角色变换很大,挑战更大。对于我来说,专业方面不是问题,缺少的是领导经验和带队伍的能力。进入石漫滩水库工程,正赶上风动设备国产化的开启和应用,于是首次试验性使用重庆探矿厂和无锡探矿厂的锚固风动钻机,开启了十一局在锚固和灌浆专业上使用该机型的先例,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探索起步:第一次接触水泥水玻璃双液灌浆法,探索新型施工方式方法。1997年5月,时任分局长王好岭安排我和任朝荣科长一起前往广州,并到广东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现场进行查看,研究加固方案。工程主要是对二期尾水进出口顶部进行固结加固,以便于后续进行矿山法洞挖。我第一次在任朝荣指导下编写初步实施方案,后经过屈龙良副分局长和钱德敏项目总工审核报业主批准,我也参加了工程的实施。其间采用的水泥水玻璃双液灌浆法,取得了非常好的防渗加固效果。通过此次借鉴、学习、创新,“双液灌浆法”在基础分局后续各类防渗和加固工程实践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专业拓展:第一次组织领导高压旋喷工艺在引黄南干一泵站的施工,拜师学艺,扩大领域,钻研高压旋喷施工专业。1998年9月十一局中标山西引黄工程南干渠一级泵站项目,其中围堰防渗方式为高压旋喷防渗墙。对于高压旋喷工艺,十一局当时没有业绩没有经验。在我接到进入引黄南干一级泵站项目之时,为了解掌握高压旋喷防渗墙工艺和原理,我和副分局长兼总工屈龙良专门到北京拜访时任水利部地基与基础专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孙钊,当面请教学习,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通过此次拜师学艺,钻研高压旋喷施工工艺,拓展了基础分局专业能力和管控水平,也填补了十一局在高压旋喷施工上的业绩空白。

创新创效:第一次组织领导小南海水库天然堆积体防渗帷幕采用水泥粘土浆材料,在互惠共赢、创新创效中探索新方法。2000年1月,十一局中标重庆黔江小南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前期灌浆试验标段,为了做好该工程并为后续大标奠定基础,分局派出较强的施工和技术力量,并聘请了水利部专家孙钊作为咨询顾问。进场后,我们将试验段分成ABC三个试验区,采取了多种技术数据。由于耗浆量大,为了节省水泥同时满足防渗指标,我们在孙钊总的指导下,大胆采用水泥粘土浆,经过多次调整配比试验,探索出了最优的水泥粘土浆配合比。此次采用水泥粘土浆材料的创新,不仅满足了防渗指标,也为业主节约了资金投入,得到了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为公司二次市场开发奠定了基础。

苦干巧干:第一次创新使用钻孔灌浆台车在洞内和址板施工方法,“苦干”助“巧干”,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2003年至2005年底的三年多时间,我作为项目经理先后辗转于云南大盈江水库基础处理工程、崖羊山导流洞灌浆工程、崖羊山堆石坝标段灌浆工程、云鹏导流洞灌浆工程、石门坎大坝基础处理工程、土卡河左岸大坝软基处理工程等,期间最为有收获的是洞内施工的钻孔台车和灌浆台车的优化设计以及崖羊山土石坝趾板的钻孔台车和灌浆台车的不断优化,为十一局洞内灌浆和土石坝址板钻孔与灌浆施工在台车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

 专业提升:第一次使用履带式钻机套管自动跟进施工,从节约创效出发,探索设备和技术创新能力。2005年6月在大唐李仙江流域崖羊山项目经理朱永平的推荐下,我率队前往云南李仙江流域土卡河水电站项目,进行大坝左岸软弱底层加固。通过采用高压旋喷方案结合履带钻机套管自动跟进钻孔工艺,圆满完成施工任务。这是分局首次购买大功率履带式钻机,实施套管自动跟进成孔工艺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功效,紧接着2006年将该设备调往甘肃九甸峡项目围堰成功的实施了钻孔与高喷,在工期要求紧张的情况下高效完成了任务,为十一局今后在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套管跟进成孔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历练担当:第一次经历锦屏水电站右岸导流洞塌方处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历练责任和担当。2006年2月,锦屏水电站右岸导流洞工程塌方,锦屏施工局紧急通知基础分局增加技术力量和设备及人员支援塌方段实施,我带队从云南普洱转战四川凉山,一场战斗就此拉开帷幕。根据设计要求经过现场勘查,我大胆采用在塌方体中自上而下分层钻孔灌浆加锚杆和锚索组合施工,加固一层出渣一层,待塌方体渣土外运结束,再采取洞内套洞双层实施灌浆加固,上下洞同时固结灌浆加固等一系列组合方案,进行塌方固结加固。特别是上洞施工,施工人员忍受着混凝土水化热的高温,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往上洞送去一次饮用水,实施条件异常艰苦。整个导流洞能否通水就看约130米塌方段加固结果,按照灌浆技术规范进行打孔做压水试验,那一天所有参与锦屏工程的相关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专家领导现场观看我们的压水结果,当灌浆自动记录仪上显示数值小于规范值时,大家脸上洋溢着放心的微笑。靠着大家团结一新、众志成城,我们圆满完成了公司交付的任务,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历练了责任和担当,也是十一局人“锦屏精神”的最好印证。

 不断超越 :第一次组织领导3米大直径的抗滑桩施工,难中取胜,积累经验。2007年11月在四川官地水电站竹子坝场地加固中,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需要在官地大坝右岸拌和站位置沿坡脚布置一排3米直径同时孔深在50米左右抗滑桩。此次施工,地勘资料显示底层存在斜岩和夹层,施工难度非常大,我和项目总工江跟来、生产经理王建伟经过现场反复考察、论证,最后采用在钢筋笼为抗侧面增加2-3层加固区进行施工。由于大直径不同层数钢筋绑扎加工,造成钢筋笼重心偏移为吊装带来难度,我们想办法在孔口设置固定平台采用丝套或焊接的方法按照内外分层链接完成了任务。3米直径50米深孔的抗滑桩在十一局的桩基历史中未有其他项目超过此直径。

把控深度:第一次组织领导在复杂地层采用分级套管跟进技术实施锚索孔施工工艺,取得宝贵经验。2008年8月在四川官地水电站竹子坝场地加固施工中,首次遇到了单孔深度达到115米的超深锚索孔施工,竹子坝场地加固工程是为了后期大型砂石加工系统和拌合系统做场地前期准备工作,场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场地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台阶、三个坡面,大部分深度在70米至90米之间,第三层锚索孔深度最深达到115米深。通过现场实地论证,最后我们采用深锚索和锚杆加灌浆组合加固以及分级套管自动跟进钻孔技术进行施工。在土石堆积体中钻孔是难度最大的工序,我们根据不同深度不同直径锚索束选用不同设备,完成了竹子坝场地加固工程。这是钻孔和下锁难度最大的项目,截止目前十一局的施工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驾驭难度:第一次见证在隘口强岩溶地区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连续灌浆技术,突破瓶颈,主动创新,积累创效的经验。2013年,秀山隘口水库防渗帷幕深度大多在100米,基础和右下帷幕深度大多在150米,在钻孔过程中经常遇到全充填式溶洞,溶洞直径达5至10米甚至15米,填充物为黄泥沙。我们在钻孔冲洗灌浆中采用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连续灌浆以及多个自主创新的方法解决钻孔冲洗和灌浆遇到的问题,最后达到验收标准,这是国内罕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钻孔灌浆项目,也是我们参与灌浆工程的新业绩。

基础+综合,拓展兴业

更新装备:第一次决策采购自有旋挖钻机并大量运用于各类桩基工程,连战数年,硕果不断,基础分局专业能力持续提升。2013年初,随着十一局承揽郑州西三环和北三环高架桥施工,桩基工程施工摆在我们的面前。为了更好地完成桩基任务,降低成本,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旋挖钻机,经过班子的多次研究和经济分析,决定采购旋挖钻机作为自有设备。2013年至2015年期间,分局连续采购旋挖钻机7台,也因此获得了多个参与市政工程基础处理的机会,大大提升了基础分局桩基施工能力和信誉,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后续进入地铁、房建、市政、公路等领域奠定了基础。

拓宽业务:第一次见证高速公路特长隧洞施工,与时俱进,在跨领域施工管理能力上创成效。2017年12月四川峨汉高速第2标段第12合同段中标,该标段地处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顺河乡境内,隧道长7021米(左右线平均),左右线总长度14公里,属超特长隧道。隧道采用端墙式洞门,复合式衬砌,洞身围岩级别以Ⅳ级为主,Ⅴ级、Ⅲ级次之。针对该工程洞身长、Ⅳ类Ⅴ类围岩占比大,且局部有瓦斯段等特点,施工人员坚持“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的理念,紧抓人员、物资、设备三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布置通畅便捷的场内临时施工道路,选择配套的开挖、填筑及运输设备、混凝土拌和、运输、入仓、振捣等现代化施工机械设备,确保了关键线路施工强度的需要。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推动工序紧密衔接,确保了施工安全,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该项目的实施,极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锻炼了人才队伍和管理能力,更为未来的发展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初见成效:第一次见证水利部重点大水闸项目的顺利交工,业在专,赢在众,在综合土建业务上创出成果和影响。2017年10月,公司中标福建宁德市东湖塘二十五孔水闸改建工程。该项目是水利部十三五期间重点水利项目,位于宁德市城区东湖塘东南角金蛇头村蛇头鼻,东湖塘地面库的入海口。其上游是东湖塘地面库、下游与三都澳海湾相连,为双向排涝挡潮闸。该项目是基础分局成立以来首次独立承建大型水闸项目,也为基础分局向“基础+综合”转型发展的奠定了坚实的一步。该项目在质量安全进度形象得到业主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也为后续基础分局进行水闸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验证实力:第一次组织参与贾鲁河水系治理项目,在基础+综合的发展方向上验证实力。2017年4月,公司决定让基础分局参与贾鲁河综合治理项目,并将整个郑东新区段交由基础分局实施,这极大地鼓舞全体干部职工的士气,夯实了分局走“基础+综合”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作为家门口的标志性工程,我们秉承公司安全履约、诚信履约、规范履约和优质履约的文化,高标准完成了各方对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获得了多项荣誉,彰显了分局在综合施工管理方面的能力。

39年工作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过往由心,感慨万千,和同事们在基础分局共同奋斗的每一个片段都是我珍贵的回忆。十一局人始终以奋斗为初衷,不怕输、不惧难,想办法、渡难关,讲团结、共探索,重专业、促转型,创品牌,出成效,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