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故县工程架空索道建设的难忘岁月 |
|
|
|
1978年9月中旬的一天,接局人事处通知,让我参加故县水库架空索道的设计。 当时,我正在大安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板桥水库复建工程的设计,对于调动我实感突然。到局报到后,方知已成立了由李武伦任组长的故县架空索道设计组,组员有赵征白、王久华、张希珍、虞东升,后来李日清、赵保民、钟蕴山等同志参加进来,涵盖了建筑结构、机械及电气等专业人员。 故县工程的砂石料场选定在大坝上游4公里的洛河盆地处,但该运输方案工程量大、投资大,施工进度也难以满足坝体混凝土施工进度要求。当时局设备处虞东升提出采用架空索道替代原设计方案,得到局领导的重视,方有成立架空索道设计组的缘由。 设计组成员中均无参与类似架空索道设计的经历,对于这种林业及矿业部门特有的运输工具知之甚少,在首次会议上谈及面临的工作时不免感到茫然。按照当时的工作习惯,走出去到外地考察学习。第一站到了北京有色矿山设计研究总院,得到了一位姓童的工程师热情接待。当我们递上介绍信,说明来意后,他详尽地介绍了国内索道现状、工作原理、设计程序及注意事项等,还无偿地提供了不少有关索道方面的资料,使我们受益匪浅。第二站到了辽宁锦西杨家仗子矿,这是一家生产钼矿石的大型矿山,当时有数条架空索道在运行。当矿山上的技术人员陪同我们到现场,边走边看边介绍,围着索道转了一大圈后,几天来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的索道运行的情景已展现在眼前:钼矿石经破碎后由皮带机运输到装料站料仓,然后定时定量装入料斗,在牵引索牵引下沿索道重车侧承载索翻山越岭、跨越深沟运至卸料站,自动将矿石倒入料仓,空料斗自动复位,沿索道轻车侧承载索返回装料站,如此不间断地往复循环。这种能跨越复杂地形又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架空索道,不正是故县水库工程所需要的砂石料运输工具吗? 回到故县水库工地后,首要任务是向局汇报,以确定采用何种砂石料运输方案。汇报前,设计组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一是对索道生产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根据工程总进度安排,混凝土月浇筑最高强度为4.5万方,需运输砂石料6.75万方,经计算与综合考虑,应选用两条斗容量0.8方、运行速度2.5米/秒,运输能力200吨/小时的循环式索道;二是经济性初步估算。参照建索道工程和建筑工程部的投资指标,每公里索道约为70~80万元,总投资合340~390万元,仅建安投资费用就较故县工程原运输方案投资概算指标434万元低;三是在地图上初步选线,并沿线实地踏勘;四是将索道主要组成部分、原理、操作运行等以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编成一本小册子,供有关人员参阅。另外,对钢丝皮带机运输方案、汽车运输方案做了初步工作,以便进行方案比较。 汇报会在工地老窑洞西侧的大会议室召开,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老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中间不乏激烈争论,焦点集中在是用打洞架桥的轻轨机车方案,还是架空索道方案上。按打洞架桥方案,对于十一局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不存在任何风险,只需组织施工;但若确定为架空索道,不仅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大部分设备可以回收,而且占地少,能耗小,无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为局技术管理队伍提供新的实践和挑战的平台。但是因过去从未实践过,砂石料运输中一切问题和风险都得由局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就连阅历丰富的局总工程师也感到难以拍板了。记得当时局党委书记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比较几个方案后,采用架空索道运输砂石料有优势。十一局是国营企业,对国家有利的事就要想办法干。现在定方案确实难以下决心,再难也要定下来,全局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经过反复慎重讨论和研究,大家认为首要问题是要将设计搞好,只要设计先进合理,细致周到,土建与安装方面的困难可以想办法克服。会议最终确定按架空索道方案实施。 砂石料运输方案确定下来后,当时我们设计人员的心情很复杂。在为无数个日夜辛劳所做出的方案终被认可而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感到肩头压力的沉重。因为这是十一局依靠自身力量在水电工程建设中兴建的第一条架空索道,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局的发展与荣辱。 方案通过以后,按照程序,我们立即进行初步设计,选定索道线路。经在1:2000的地形图初步选线后,与地质和测量人员一道,沿线路一定宽度范围内反复踏勘实测,将拟建建筑物返回到地形图上。如此反复数次,最终将装料站、锚固站、卸料站及2×17座塔架位置确定下来。 由于故县水库工程当时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办公地点选在大安火车站旁一个仓库里。早晨大家乘火车来到大安,走进办公室就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没有外界干扰,也基本不参加外界的社会活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或三三两两,或全体成员围坐一起研究讨论,有时争论十分激烈。由于架空索道首次在水电系统采用,设计中如何考虑水电工程临时设施特点问题,成为设计思想的焦点。经研究,在下述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对各建筑物梁板柱系统尽量采用钢结构,少用或不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便于工程结束后回收;二是塔架设计中采用螺栓联结,便于运输与拆装;三是为避免粗骨料在反复倒运中被击碎而出现逊径情况,采用了梳齿形弧门结构、特殊的缓降装置等。 设计组是一个团结共事的集体,相互配合、严谨求实,工作紧张而又不失诙谐和乐趣,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在这个小集体里,李武伦组长负责设计组的全面工作,除负责主要设计图纸的审查、各专业衔接协调外,还承担部分土建结构设计工作。他综合协调的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是一位倍受尊敬的好组长。王久华承担电器设计,他业务精湛、兢兢业业。一次回北京探亲,为了不影响出图,趴在家里的床板上画出几张密密麻麻的电器图带回办公室,大家看后深为感动。赵征白性格开朗,热情奔放,有时几句玩笑话会让办公室忙于工作的紧张气氛轻松一下。张希珍、李日清都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我个人承担着塔架等金属结构设计。在塔架的计算中,由于塔架左右两侧有空车荷载和重车荷载之别,在塔架顶部产生有垂直力、水平力、弯矩及扭矩,再加上塔身正面风荷载和45°风荷载,我遇到了平生中最复杂而烦琐的荷载组合和应力计算,绞尽脑汁才把计算做完。 按进度要求,第一批施工详图于1979年5月送到了工地,满足了索道的设备订货、塔架加工及各建筑物基础土建施工的要求。到1980年初,各专业的施工图纸已全部出齐,设计工作基本结束,全面转入到土建施工和金属结构及设备的安装工作中。 索道装料站、卸料站、塔架基础及土建项目等大多为梁板柱结构,由当时浇筑处组织施工,索道安装由局安装处承担。同安装处所熟悉的发电机组安装比较,索道安装又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塔架的运输、就位难度大。由于大部分塔架布置在山坡、山顶上或深沟边缘地带,既无道路可通,又无电源,有时每节2吨重塔架只得靠人工拉运吊装;二是承载索的敷设。最长的承载索长1500米,重17.3吨,在无道路的复杂地形情况下,先沿塔架一侧摆放,然后吊装到塔架顶部,为此最后采用了多台卷扬机接力的办法,终于解决了这个安装难题;三是承载索接头问题。这是技术含量颇高、难度极大的工艺问题,在矿山、林业部门要由专业队伍承接,但安装处就是靠自己力量接好了,而且完成得很圆满。 我局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长2423米双线架空索道,终于在1981年10月建成,11月3日负荷试车成功。架空索道投入运行,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到故县水库工地来的人,都要看看索道运行景观。水电系统不少兄弟单位也来到工地考察,西北水电设计院就想将索道用到黄河上游一个水电工程的砂石料运输上。水电总局一位主要领导来工地检查工作时,由局长陪同,从卸料站看到装料站,最后站到老坡岭锚固站的山坡上,俯瞰着索道料斗往返如织的壮观场面,听到料斗通过锚固站时发出的“咔嚓、咔嚓”声时,意味深长地说:“看来,十一局同志还是敢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架空索道的建设为水电工程的砂石料运输提供了新经验、新途径。 故县架空索道由于结合水电工程特点,设计先进,施工质量优良,1984年被评为水电系统二级优质工程奖,其后又以故县索道为内容,编入《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手册》中,为局赢得了荣誉。 架空索道从1981年11月开始至1990年底共运行8年多时间,运输了坝体混凝土需用的全部砂石骨料250万方,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按1982年的定额标准计算,建安投资及运输费用等较原设计方案共节约364万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要知道,当时我局大部分职工的月工资仅几十元啊。 故县架空索道的建设,是我局审时度势的成功决策,是全体参战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回忆20多年前的桩桩往事,我的心情至今仍然激动不已。有机会参与这一工程实践是个人技术生涯中一次很重要的锻炼和提高,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 2005年7月 故县工程架空索道 冯文彬 1939年1月生,湖南省汩罗市人。大学文化。曾任十一局总工程师,1989年全国能源部电力系统劳动模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