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伴着春光出发——雄安新区留通泵站施工侧记

发布日期:2025-02-28 信息来源:二分局   作者:曾佳   字号:[ ]

晨光熹微,料峭的春风掠过水电十一局二分局雄安新区留通泵站项目。这支刚刚获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标兵单位”“安全质量标兵单位”双荣誉的钢铁团队,正以匠心为笔、汗水为墨,在燕赵大地高质量书写春之答卷。

207个工地晨昏

春风带着混凝土养护水的湿润气息,留通泵站主体结构已初具轮廓。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日清日结”是项目经理王军强的铁律。在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便是墙上那张“百日会战作战分解图”,30个施工单元被红笔圈成蜂窝状的网格,每个格子旁都贴着责任人照片和倒计时牌:“5月30日,确保留通泵站段新安北堤填筑,泵房具备排涝功能。”

王军强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全局,他独创的四维管控体系像张精密大网,紧紧覆盖每道细节:横向联动业主、设计、监理单位,构建线上线下高效沟通机制;纵向深入劳务班组,推行穿透式精细管理;在时间维度上,借助BIM技术模拟施工全周期;在空间维度上,科学布置5个智能监控点位。

暮色中,当最后一台泵车收起臂架,王军强摸出手机拍下进度照,相册里已经存着连续207天的工地晨昏。

行走的“规范库”

项目总工程师王松包里总揣着几样“法宝”:卷边的工作笔记本、激光测距仪和最新版的雄安集团相关管理文件,大家调侃他是“行走的规范库”。

“超了0.5毫米,模板拼缝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全部拆了重装!”在泵房墙体浇筑现场,王松用塞尺卡住模板接缝,当场叫停施工。为攻克冬季混凝土养护难题,他带领团队在严寒环境下开展了多组对比试验,创新设计了“三明治养护法”——塑料薄膜锁水、岩棉被蓄热、防风布护温,并结合智能测温系统,确保混凝土芯部温度稳定维持在12℃以上,复工后的强度回弹检测显示,所有构件强度均超设计值5%-8%。不仅如此,王松还通过编制“30分钟快速验收流程图”,建立“质量问题追溯二维码系统”,用数字化手段将验收效率提升了40%。

在他的严格把控下,留通泵站项目涉及的14个分部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每一寸混凝土都凝聚着他对质量的执着追求。

安全红线半步不让

清晨6点,安全总监苏望望已站在工区入口。他手中的喇叭响起洪亮的声音:“今天金结班组增加3人,安全带必须逐个检查!”

在46米高的塔吊底部,他半跪着检查防坠器,直到听见“咔嗒”的锁扣声才点头。电工老刘在“安全质量积分超市”里刚刚兑换了一箱牛奶,墙上的积分榜显示,复工后项目工人自主排查隐患已达33条。

“滴滴!进入施工现场请正确佩戴安全帽!”基坑边的红外语音提示器突然响起,苏望望立即对违规工人举起手机:“你已进入‘电建铁律’名单,发现或整改3条隐患才能从名单移除。”而在无人值守的地磅房,AI摄像头正无声记录着每次过磅——不久之前有个老司机因未系安全带,直接被系统拉入“黑名单”。

春寒未褪的工地上,苏望望的橙色安全马甲始终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从组织200人次的“复工复产安全大讲堂”,到给现场所有人员、设备贴上考核验证“绿标”,他用“婆婆嘴+铁脚板”筑牢防线。

当机械轰鸣渐渐融入芦苇荡的夜风,进水闸拦污栅正被缓缓吊装就位。水电十一局建设者们以春潮般的奋进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用实际行动将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宏伟蓝图,把奋斗镌刻进每一道焊缝、每一方混凝土里。

王军强

王松

苏望望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