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在云端——漯河区域项目智慧工地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5-04-22 信息来源:一分局   作者:姜伟伟   字号:[ ]

清晨6点,沙澧河畔的晨曦还未完全散开,漯河区域人民医院项目施工现场已悄然“苏醒”,建设者们正组织有序排队打卡,从“农民工实名制通道”进入施工现场。

与以往的施工场地不同,这里没有嘈杂的调度喊话声,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盘旋的嗡鸣、智能摄像头转动的精准捕捉以及大屏幕上人员入场实时滚动的数据流。

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漯河区域项目始终秉承着探索数字化施工管理理念,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抓手,与项目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带动现场向实时预警、智能提示、可视管理升级,进一步提升履约管控水平。

云端赋能“大数据”集成

“滴,您已顺利刷卡进入场内。”据门口智慧屏幕显示来自四川46岁的林师傅,早晨6点就已到达医院项目B1主体施工区域。

“现在干活前项目准备工作还是很多的噻,先是要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通道,接下来是要做班前10分钟安全教育,刚开始还挺不适应,但是天天参加学习,入脑入心,我们干活的时候自然也就养成了安全作业的好习惯。”林师傅佩戴的安全帽已贴满各类认证卡片,身着班组长专属认证红色马甲,在现场施工大部队中十分亮眼。

放眼望去,在漯河市人民医院项目南、北两大施工区域,来回上下穿梭工人们显得格外忙碌。

要肩负起现场1600余名工人的进出场管理,漯河区域项目综合办公室肩上的担子可谓是重之又重。面对医院项目施工工序多、现场人员流量大、班组队伍更新频繁等诸多问题,现场工人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些管理挑战是否能够有效突破,着实令人深思。

漯河人民医院建设项目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早日投用利民是漯河市人民殷切的希望,进程不容放缓。漯河区域项目综合办公室迅速打开思路,全力构建“智慧工地+农民工权益”双保障体系,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管理难题,通过全封闭施工管理结合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化平台,深度打造农民工全周期服务链条。

“农民工师傅们的劳动合同、体检报告、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等一定要备案到我这里,录入系统的照片一定要清晰易识别。”办公室农民工专员张书绮电话中仔细叮嘱现场班组管理人员,指尖的跳跃间已将备案信息及时录入管理平台。

“各分包单位已备案成功人员请抓紧到我这里领取帽贴。”办公室信息化管理员李岩通过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帽贴模版,通过“AI人脸识别闸机+智能帽贴”,实时统计到岗人员、追踪活动轨迹,对违规闯入危险区域行为将发出预警。

根据漯河市政府对在建项目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及公司管理要求等,漯河区域项目当前同步运行多套实名制管理系统,面对海量录入数据信息,项目办公室力破难题,打破系统壁垒,详实细致按照要求录入每一位农民工信息。

漯河区域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姜伟伟说,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各分包单位均严格按照先备案、再进场的要求,严格规范劳务用工情况,确保劳务考勤信息与农民工工资发放记录的一致化、标准化,确保无外部机构投诉率。

漯河区域党支部书记苗玄指出,现场实名制管理势必要做到“五清”,实现现场劳务人员信息追溯可控、避免劳务纠纷无资料可查,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为漯河项目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您的3月份工资已到账,请及时查收。”医院项目的张大姐收到银行短信后喜笑颜开:“项目部动员我们天天准时打卡,这到月底了代发工资还真准时,巴适得很!”

云端协同“全要素”管理

“以前工地的‘智慧’靠的是经验,现在靠的是大数据分析。”医院项目工区经理贾宝军在智慧屏前,用手指轻触控键,调出当日施工人员分布、安全风险预警等信息,“所有环节都在‘云端’互联,项目施工充分实现了‘全要素’管理。”

漯河区域人民医院项目作为大型综合性医疗房建工程,涵盖桩基工程、土建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智能系统工程及现代化物流系统等专业领域,各类工程机械及特种设备超百台套,形成了高密度的人机协同作业场景。

面对立体交叉的施工界面与动态变化的作业环境,项目组织管理复杂程度呈指数级增长,安全风险防控面临巨大挑战,亟待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人民医院项目工程顺利推进。

作为房建项目,漯河市人民医院现场施工实行封闭式管理,为农民工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上线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云平台,集成三大核心功能,设置人脸识别闸机系统实时监测考勤数据,精准统计在岗人数,动态生成劳动力分布图谱;薪资模块监管银行代发系统,实现考勤与工资数据智能匹配,确保薪酬按时足额发放;定制化安全教育系统,通过“项目-部门-班组”三级联动培训机制,结合电子证书核验,实现100%持证上岗。

“项目进场前期全靠人工监督、电话调度,信息稍显滞后,安全隐患也难以及时发现。”医院项目南区包保队长姚宏宏这样说。

必须用技术打破管理瓶颈,进一步创新安全环保管理模式。“你用手机打开视频互联系统,就能看见二十余处远程监控画面,从现场施工区到项目办公区,随时覆盖到各个角落。”信息化管理员李岩介绍到。

项目现正处于多专业交叉协同施工的重要阶段,项目部努力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推行安全环保信息化建设,将智能远程监控系统覆盖全施工区域,适时开展无人机定点巡航工作,提升风险识别效率。同时搭建环境监测,部署扬尘、噪音、风速等传感器,联动喷淋降尘系统,超标即启动治理,综合提升科技安全环保管理能力。

在医院项目施工现场,共有10台塔吊耸立于场内,吊装着各类建材忙碌不停。为强化大型设备管理,项目部为每台塔吊办理了“电子身份证”,每台塔吊的醒目位置都张贴着专属二维码。“滴!”随着手机扫码声响起,设备档案信息立即呈现:从出厂日期、进场验收记录到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所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项目物资设备区域总监王绍辉介绍:“项目智慧化管理系统就像给每台塔吊配了健康档案,既方便日常巡查,又能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BIM云端系统协同打破信息差,“过去设计变更要层层传递,至少两天才能落实到施工班组。”技术质量部聂鹏辉边操作边介绍,“现在BIM模型实时更新后,所有关联工序自动同步推送至相关方终端,各方在线协同确认,整个流程缩短至2小时。”通过BIM技术的深度应用,项目成功解决了管线碰撞问题,优化后的综合排布方案不仅减少了管道绕行损耗,更实现了有限空间的高效利用。

从2024年启动至今,项目搭建“智慧大脑”,自主研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涵盖BIM模型、AI算法、5G传输等技术,全面构建起覆盖漯河区域项目“人、机、料、法、环”的全要素数字化管理体系。

云端助力“新成果”转化

“现在点开手机,随时都能看到进场农民工备案情况,视频监控施工现场一览无余,钢筋绑扎是否标准,挖掘机掘进是否按时,都能随时精准把握。”漯河区域总工程师米文界感慨数据比人更加“敏锐”。

漯河人民项目依托智慧工地建设,现场施工效率显著提升,进度管理更能精准把控,在30万平方米高体量施工中,项目施工已全面进入施工顶峰阶段。医院工区经理贾宝军介绍:“现阶段重点推进1号、2号住院楼、3号门诊医技楼及5号妇幼儿中心建设,整体完成率达70%。其中,主体地下结构全部完成,地上主体施工完成率53%。”

从“蓝领”到“数字能手”,智慧工地建设促进项目人才团队能力整体升级。项目开设“数字化学习班”,邀请技术厂商授课, 90后技术员小王通过培训成为首批“BIM应用工程师”,“现在既要懂施工,还要会编程,挑战很大,但成就感更强。”

漯河区域项目智慧平台运行以来,现场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安全教育覆盖率及合格率均达100%,在保障千余名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为项目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范本。项目正朝着主体结构5月封顶及年底进驻一个科室的目标努力奋斗,为工程按期交付奠定基础。

一分局针对当前漯河区域项目智慧工地标准建设“可复制经验”,最终形成了《移动端、PC端、大屏端+云端即“三端一云”》框架结构,目前该模式已在漯河区域光电产业园、食品科技产业园等项目重点推广应用,带动漯河项目区域化管理升级。

漯河区域负责人陈向伟表示,漯河区域项目将会继续推动“智慧工地平台”的深度应用,真正做到对“人、机、料、法、环”的可视化、在线化、数据化管控,经营创效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在创新创效成果上赋能企业发展。

夜幕降临,漯河人民医院项目工地智慧大屏依然闪烁,不断刷新的数据展示着科技创新的力量。漯河区域项目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向更智慧的明天出发,为打造“新基建”标杆贡献力量。

漯河区域人民医院项目航拍

BIM优化设计应用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