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隧”越山河,水脉匠心——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1标项目人物群像

发布日期:2025-05-02 信息来源:轨道交通分局   作者:文:胡佳琳 图:郭玉萍   字号:[ ]

在粤东大地的褶皱深处,一场改写岭南水脉的战役正酣。水电十一局的职工们正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巨的技术难题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挑战前奋进,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建设之歌,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激情与担当的人物群像……

雕刻匠心的“指挥官”

在粤东供水项目的盾构操作间,指挥长王少鹏总爱站在控制台前,目光如炬地盯着实时掘进数据。王少鹏是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第八季)学习宣传活动,推出的“大国工匠”之一。幽深的隧道、闪烁的灯光、长龙般的盾构设备和富有节奏的掘进声,这就是他雕刻匠心的主战场。

刘文豪评价王少鹏:“他总能在最细微的参数波动中捕捉到问题的症结。”2024年深秋,盾构机在全风化花岗岩地层掘进时遭遇刀具异常磨损。王少鹏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密密麻麻的刀具磨损数据在眼镜片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研究了三天,他提出将磨损小的刀具放到对应的轨迹上去,通过调整和优化刀具的轨迹来节省刀具的使用量。起初,盾构司机李冬心里直打鼓:“刀刃都有磨损了,还能接着用吗?”直到月度耗材报表出来——200把刀具的节省量让所有人惊叹。“他算的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是把地层特性、刀盘转速、推进压力全算进了公式里。现在每把刀具的使用轨迹都精准到毫米。”

此外,他提出,通过调整仓压或环流的流量来优化施工参数,提高施工效率。这些工作对整个工程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工程成本。王少鹏的创新工作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工程质量,同时也激励了项目团队其他成员,展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

GX02-GX01隧洞区间犹如桑拿房,温度常年在50度上下,人一进去,身上的工装立刻就会被汗水浸透。从地面监控室到盾构机操控室,从地面到地下,王少鹏一天跑无数趟,随时给出推进方案,或调整掘进参数,或加强渣土改良。李刘兵在描述王少鹏工作的情景时说:“他可能常常不修边幅,也从不在意环境有多恶劣,自己身上有多脏,什么时候该吃饭了等等,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投入项目的建设。”

暮色中的盾构井,王少鹏望着“粤东2号”,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安全帽上的划痕——那是去年处理螺旋机故障时留下的印记。正如刘文豪所说:“王局身上有一种‘磁石’般的力量,他往现场一站,我们心里就有底。”从刀具管理的“毫米革命”到动力改造的“破冰之旅”,他用30年盾构生涯诠释着: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把每个技术难点都磨成照亮前路的灯塔。

地层深处的“逐光者”

在粤东供水项目的监控调度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掘进数据,刘文豪的身影总是定格在最靠近监控墙的位置。这位被同事称为“地层逐光者”的项目经理,正用12年盾构生涯的积淀,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雕琢出工程的安全与精度。

“刘经理凌晨三点还趴在监测屏前核对数据,手里的红笔在沉降曲线的附近划了七八道杠。”技术质量主管李刘兵在谈到盾构穿越老旧厂房的问题时说道。面对84栋结构脆弱的建筑,刘文豪首创“一户一策”:预注浆形成防护壳,智能传感器实时反馈应力变化,如同给每栋建筑装上心电图监测仪。“当时他蹲在洞内,用手电筒一寸寸照泥浆色泽,研究环流的泥浆比重、粘度和含砂率、流量。”盾构司机李冬形象地比划着刘文豪的一举一动。

在技术部办公室,新员工小张翻开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施工方案:“凌晨两点我收到刘经理的修改消息,30页文档里画满了红圈,连‘盾构机’三个字的间距都标了重点——他说‘技术文件要像盾构轨迹一样清晰’。”在实操教学中,刘文豪总把年轻人拽到操作台前,感受刀盘扭矩的震动,就像弹钢琴,软土地层要轻,硬岩段要稳。当GX02-GX01区间贯通的掌声响起时,刘文豪擦了擦安全帽上的泥渍——那是连续48小时盯控贯通留下的印记。在粤东的几百个日夜,他的工作服口袋永远揣着从现场提取的渣样,手机相册存满2000多张设备细节的照片。粤东引水业主也赞叹不已:“刘文豪和项目团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电铁军’的力量。”

技术攻坚的“定海针”

王海雷,作为项目的总工,他的身影总是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在GX02-GX01区间切换到土压模式后,团队面临渣池和门机布置、渣土消纳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让大家犯了难。传统的渣斗在处理渣土时效率低下,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增加了成本。王海雷得知后,紧皱眉头,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他深知,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的推进将受到极大阻碍。

此后半月,王海雷整日泡在施工现场和技术办公室。技术质量主管李刘兵回忆起那段时光:“他不顾泥浆四溅,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渣斗的运作过程,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可能改进的地方;回到办公室,他又埋头于各种图纸和数据中,跟大家反复商讨改造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计算,王海雷提出增加一个钢结构渣池,并带领技术团队亲自设计制作小渣斗。在改造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但王海雷没有丝毫退缩,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问题现场。最终,改造后的渣斗投入使用。看着新渣斗高效运转,渣土被快速清理,施工进度明显提升,王海雷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那原本布满倦意的双眼,此刻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王海雷及项目技术团队在渣斗改造过程中展现出的专注、执着与创新,激励着项目上的每一个人。在粤东供水项目的建设道路上,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大家前行的方向,引领团队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向着项目的最终胜利大步迈进。他带领团队自制的渣斗,至今摆在监控室外面的陈列柜,“这是我们从现场‘磨’出来的专利。”

当螺旋机筒体吊耳与工装位置出现微差,导致螺旋机角度调整困难时,武孟龙和李建顺合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质量检查标准。他们穿梭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组织人员商讨解决方案,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正是他们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让工程在重重困难下依然稳步推进。

战场上的“金搭档”

粤东引水项目地层复杂,存在大量孤石群,施工难度大。经过数次分析、研判,决定将泥水模式盾构机改造为土压/泥水双模式盾构机,使设备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地质变化,提高掘进效率和盾构施工安全。当技术科副科长武孟龙听说要改造盾构机时,他的心里充满了犹疑。“当初刚了解到这个方案的时候,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土压/泥水双模盾构机的改造,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这个先例,我们没有任何过往的经验或案例可以参照。”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没有硝烟的战场,武孟龙和李建顺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机器轰鸣声与金属碰撞声交织,蒸腾的热浪裹挟着刺鼻的电焊烟尘扑面而来。

“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武孟龙一边擦拭着额头上不断滚落的汗珠,一边对身旁的同事说道。自双模盾构机改造工作启动以来,他和李建顺便开启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白班夜班现场无缝对接,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保证24小时都有管理人员坚守。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工地,武孟龙已在现场检查施工材料;深夜,月光笼罩下,李建顺还在仔细核对当天的工程数据,他们的身影成为工地上最坚定的守护者。

改造现场的环境异常恶劣,高温高热的空气仿佛要将人灼伤,潮湿的水汽让衣物始终黏在身上,而弥漫的电焊烟尘更是让人呼吸困难。但武孟龙和李建顺带领的技术团队没有丝毫退缩。面对受限空间作业的难题,技术人员毫不犹豫地爬进狭小闷热的空间,紧盯工人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李建顺回忆道:“空间里又闷又热,待几分钟就浑身湿透,但大家都知道,只有盯紧了,工程质量才有保障。”

这对没有豪言壮语的搭档,用无数次俯身测量、反复验算的“笨功夫”,诠释了新时代工匠最动人的协作,打磨出工程建设最坚实的注脚。

在这片古老而伟大的土地上,粤东大地的水脉图景,正在被这群新时代的工匠重新绘制。他们用盾构机的轰鸣续写着新时代的凿空之歌,他们留在岩层间的每一道轨迹、安全帽上凝结着地层深处的露珠、工装褶皱里沉淀着花岗岩的碎屑、被精密计算的毫米级误差、被汗水浸透的施工日志、被智慧点亮的创新火花,最终都将化作清泉流淌的澎湃诗行。

王少鹏

刘文豪

王海雷

李建顺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