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乌海“蓄”曲——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下水库大坝填筑施工纪实 |
|
|
|
群山无眠,黄沙漫舞,甘德尔山战昼夜。月胧风劲浑不觉,心怀使命热如炉。 1月16日,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下水库大坝顺利填筑到顶,为工程履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2025年沥青面板施工及2026年下水库下闸蓄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连绵的甘德尔山脚下,水电十一局铁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劲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昂扬向上、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将聚力攻坚、勇往直前的身影留在了乌海湖畔。 智能填筑强管理 乌海地域开阔、地形复杂,边坡陡峭、沙石纷飞,特殊的环境地貌给项目施工作业带来了挑战。步入内蒙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坝体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辆宽体车、推土机、碾压机、挖掘机来回穿梭,运输、倾倒、摊平、碾压,构成了紧张而有序的施工场景。 时间回到2024年4月,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工程主坝及下库库盆正式开始填筑。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推动大坝填筑科学高效施工,是个要解决的难题。通过数次技术推进会的反复研究,项目部决定采用数字化智能填筑系统,提升大坝智能建造管控水平,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填筑的质量和进度,努力打造“智慧化”大坝工程。 项目通过北斗系统、智能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实时精细化大坝填筑施工过程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填筑物的压实度、含水量,以及施工环境的实时监测等。同时,结合工程建设单元划分和实际施工计划数据,构建施工全要素BIM模型,将大坝及其施工现场的三维模型与施工进度连接,实现基于BIM的施工进度、材料设备、安全、质量等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保障施工安全高效推进。 “传统压实通过人工判断来记录压实结果,可能存在压不直、漏压、错压、超压等现象,为大坝施工留下隐患。我们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系统在大坝填筑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坝料碾压施工过程参数进行信息分析,实现碾压过程实时监控,真实同步包括碾压遍数、压实厚度等信息,以确保压实质量达到要求,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员成本投入。”内蒙乌海项目负责人窦维军介绍。 勠力同心,矢志攻坚。新技术的运用为项目建设添翼赋能,大坝填筑“拔节生长”,以每天80公分的速度层层垫高。 冬季施工收官忙 北风吹拂,红色的旗帜与远方素白的群山交相辉映,恰似一幅徐徐展开、气势恢宏的画卷。在绵延起伏的山峰环绕之下,挖掘机挥舞长臂、装载机敞开胸怀、液压锤埋头苦干、振动碾步履铿锵,运输车辆往返穿梭,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奏响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水电建设之歌,缭绕在峰峦叠嶂之巅。 四季度是决胜全年的关键阶段,越是临近节点,大家越是铆足干劲,打起十二分精神,迎接“收官之战”的到来。为保障大坝顺利填筑完成,项目部时刻掌握施工现场变化,提早进行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冬季施工有关规定,精心编制冬季施工专项方案,践行穿透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冬季施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低温天气时,加大对车辆运输作业管控力度,严禁超载超速,如发现问题立即停工整改,实行严管重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生产进度。 项目通过采用“盖被子”“搭棚子”“烤炉子”的方法为混凝土作业面提供保温措施,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将冬歇期转化为施工攻坚期。 在施工现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调侃:“乌海是座仿佛只有夏天和冬天的城市”。夏天,最难熬的不仅是气温高,还有能把人晒脱皮的紫外线。冬天,最难熬的不仅是气温低,还有在起风时能迷住眼睛的砂砾。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于完成节点目标的拼劲和韧劲。 党建引领强履约 项目以精细管理创效益和优质服务保履约为工作主线,将“精细、精准、精益、精心”的管理理念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从项目进度、安全、质量、物资设备等各方面细化管理举措,强化制度执行落实。 项目部多次联合业主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强化党建引领思想,围绕项目建设特点和生产经营难点,构筑青年突击队、工人先锋队等红色阵地,将党建工作融入项目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生产经营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到哪里。通过党员示范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争创佳绩,彰显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是蒙西地区建设的第二座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规划装机容量为1200兆瓦,建成后将大幅提升蒙西电网的调峰能力,对推动蒙西地区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续华章。回顾过往,在工程建设的点点滴滴中,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漫漫长夜,乌海建设者始终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党建引领为中心,挥洒青春,努力拼搏,为实现工程优质履约贡献力量! 大坝填筑完成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