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在城市脉络中编织梦想

发布日期:2025-05-06 信息来源:工程公司   作者:王朝阳 翟向东   字号:[ ]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时间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水电十一局的旗帜下,项目经理李伟伟一坚守便是十七年。从现场施工员到工区主任,从生产经理到项目经理,岗位在变,不变的是他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他用汗水浇灌理想,以实干诠释担当,他就是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项目经理李伟伟,凭借卓越的工作能力、丰富的项目经验与突出的管理业绩,先后荣获公司优秀项目经理、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带领项目团队获得业主单位多项表彰。

稳重:在困难中磨砺意志

2014年至2018年,李伟伟在郑州陇海路快速通道工程BT项目和107辅道高架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谈起他,“严谨、负责、专业”这些赞誉不绝于耳。

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位于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咽喉之地,交通量大,施工要求高,施工范围地下管线众多、平交路口多、交通组织复杂。不同于一般的建设任务,该项目建设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缝里穿针,城市更新,极富挑战性。

郑州市出租车司机王国顺说:“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拥堵,一是东西方向,比如晚高峰时经常从中州大道堵到玉凤路附近,二是南北向拥堵也很常见,从陇海路到黄河路附近,只要是早晚高峰期肯定堵。”作为郑州城区和郑东新区的分界线,中州大道是很多人每天的必经之路,早、晚高峰时的中州大道金水立交,一个季度有60天拥堵,意味着每逢工作日通过这个路段都很艰难。为此,有市民给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冠上了“郑州最堵立交”的称号。

“这个项目不仅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李伟伟常常这样说。改造项目纵横交错、车流如织,是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施工环境的真实写照,道路管制随时可能造成交通的瘫痪,如何按期保障畅通,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与考验。

为了尽量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李伟伟坚持以人为本,为了早日还路于民,采取分批断行,分批开放,完成一段,交付一段,制定《交通疏解保通方案》,通过交管局系统评审论证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把占道施工尽量调整到夜间进行,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作业班组采取昼夜两班倒制,既保障了施工的整体性、高效性,又保障了沿线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效避免了早晚高峰交通堵塞,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施工前期,他带领团队反复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创造性提出“时空分离、结构优先”的理念,将主体结构与附属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区隔,确保主骨架建设不因附属工程受阻。特别是在中州大道主线两侧拼宽工程中,主线拼宽桥钢箱梁采用2台步履式双导梁架桥机同步架设,这在国内城市核心区高架建设中尚属首次。

技术部长张撞撞说:“李经理的办公室就是项目的施工指挥室,左墙上挂着项目的彩色效果图,右墙上那张倒排工期的巨幅表格,就像一张军令状,时刻警醒我们如何攻坚,每晚的交班会上,人员数量、架设标准、工序开展情况、材料进场安排……这些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城市道路施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李伟伟常说。面对施工高峰期300余名作业人员、50余台大型设备同时作业的局面,他创新采用“网格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将整个工地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安全员、质量员和技术员,实现责任到人、精准管控。

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预见性和精益求精的管理,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担当:在逆境中勇挑重担

勇于担当的人,就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人。李伟伟无疑是这样的担当者。

2021年年中,项目刚开工就突遇“7.20”特大洪灾,自然灾害造成项目停工一年半。2023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刚刚复工的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雪上加霜。施工人员到岗不足,工期压力陡增。

“困难面前,唯有迎难而上。”作为项目经理,李伟伟临危不乱,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他连续三天三夜驻扎现场,与项目团队一起研究制定抗疫防汛和复工复产方案。

为确保工程进度,李伟伟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防疫部门,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前提下,争取到“点对点”政策,分三批组织200余名工人安全返岗。面对材料运输受阻的困境,他积极与供应商协商,优先保障本项目急需物资,并优化运输路线,将损耗降到最低。“那段时间,李经理办公室的灯几乎没灭过。”安全部部长景少颖回忆,“他既要和政府部门协调防疫政策,又要组织人员设备进场,还要安抚工人情绪,每晚还要审阅施工方案,确保第二天的工作万无一失。”

项目技术难题同样考验着这位项目经理的担当。在跨越熊耳河施工中,由于河底地质条件复杂,原设计方案面临极大挑战,施工效率低下。面对技术瓶颈,李伟伟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突破常规思维,最终采用“旋挖下压钢护筒桩基施工技术”,不仅确保了施工安全,还将工序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条件。

“市政工程不仅是技术活,体现的更是党员在责任担当。”李伟伟深知自己的决策关乎市民的日常出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容不得懈怠。

施工高峰期,他带领团队调整施工组织模式,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本串行的工序改为并行作业,采用分段浇筑、整体推进的模式,通过优化浇筑顺序和资源配置,将原本需要2个月完成的工程压缩至45天,为顺利通车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创新:在变革中引领发展

“市政工程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李伟伟在施工现场提到的一句话。在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中,他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强化人、材、机的精细化管理,变成本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系统,加强材料的询比价、市场调查报告;加强大宗物资的统筹化管理,例如盘扣式脚手架,积极与分局忆江南项目抵账的盘扣厂对接,定制了407吨60式盘扣式脚手架,金额约260万元,既盘活了分局抵账资产,又减少了项目现金支出。

面对日益紧张的城市空间和复杂的地下管网,李伟伟提出“微创手术”式的施工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运行的影响。他带领团队将地下各类管线精准投射到数字模型中,实现了施工全过程可视化管控,有效避免了施工对既有管线的破坏,节约了改造成本300多万元。

在桥面铺装施工中,针对传统工艺效率低、平整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他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试验,将桥面平整度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行车舒适度大幅提高。

团队:在关怀中凝聚力量

作为项目掌舵人,他深知团队的力量,更懂得如何让团队成员充满归属感和幸福感。李伟伟经常与团队成员分享这个理念。金中立交项目职工40余人,如何让这支队伍高效运转、和谐共进,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工作中,李伟伟注重团队成员的培养和成长。他倡导“传帮带”文化,组织技术交流会、经验分享会,带动年轻技术人员快速成长。项目总工万彬就是在他手把手指导下,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李经理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遇到问题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他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榜样的力量,作为积极分子我一直当他是我的榜样。”万彬感慨道。

在生活上,李伟伟更是一位暖心的“大家长”。他关心每一位员工的家庭情况,在员工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去年疫情期间,项目电工王师傅的家人突发重病,急需照顾,李伟伟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为他调整工作班次,并发动全项目为其捐款。

“李经理不仅是领导,更像是我们的兄长。”安全部部长景少颖说,“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他会第一时间协调改进,夏天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冬天增添保暖设施,事无巨细,无不体现出他对员工的关怀。”

李伟伟还注重团队文化建设,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工种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凝聚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项目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工程项目部”称号。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让每一位成员都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李伟伟如是说。

市场:在开拓中赢得未来

“工程项目不仅是干好工程,更是开拓市场的契机。”李伟伟深知项目履约与市场开拓的双重重要性。在确保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改造工程优质高效完成的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李伟伟坚持“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理念。他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业主单位的沟通交流,展示公司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公司在后续项目的招投标中多次获得加分,为公司在郑州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和份额,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十年如一日,李伟伟用脚步丈量工地,用智慧破解难题,用担当诠释使命。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项目管理专家,从施工一线到管理岗位,他始终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非凡篇章。

“每当我站在金水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上,看到车辆川流不息,市民出行顺畅,内心就充满成就感。”李伟伟说。

未来的路还很长,李伟伟将继续秉承“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李伟伟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