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一线故事】当“小红帽”遇见“蓝工装”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一分局   作者:邵秋晨   字号:[ ]

九月的北京清晨,微风裹挟着青草、泥土与露水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工地的挖机在熹微的晨光中若隐若现。

北京区域项目安全环保部部长付亚琪戴起他那顶带着尘土与划痕的“小红帽”,身上的“蓝工装”与橙色反光背心,在工地上相互映衬,勾勒出工地上最美的色系。

用“放大镜”看问题

“哎,那‘小红帽’又来‘找茬’了。”工友们相视一笑,打趣道:“付工!你看,我们的安全帽、反光背心、帽带、帽贴可都合规啊!”

在项目上,同事、工友们都评价他是一个什么都要“小题大做”,从不存在“下不为例”的人,所以项目工区、班组人员只要远远瞅到他,就会下意识地摸摸安全帽,拽拽安全绳。

只见他笔挺如标尺的身影透着股认真尽责的劲儿,金属细框眼镜却为这份硬朗平添了几分儒雅气质。“行了,别贫嘴了,安全面前我可不是‘老好人’。新来的工人过来集合,进行培训了!”

北京区域项目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受灾区域进行恢复重建,重点是对暴雨、洪水后的受灾区域进行河道清淤和沟道疏浚。

“由于项目标段多、覆盖面积广、人员分散、交通不便等因素,有些新入场工人在现场进行培训是最高效的!我专门准备了个投影仪,这样工人也不用来回折腾了。”话语间,付亚琪从后备箱拿出了自己专为工人培训准备的投影仪,设备就位,准备开讲:“安全是1,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等都是0,有了安全,就是10000;没有了安全,其他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这是付亚琪惯用的开场白。

1993年出生的付亚琪,参与了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这条钢铁纽带的贯通,目睹了信阳五岳抽水蓄能电站钢骨脊梁的攀升,见证了栾卢高速的拔地而起,也听过太多因安全疏忽造成的悲剧。那顶“小红帽”和这身“蓝工装”,早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守护工地安全的一道防线。自2015年投身安全管理工作以来,他不断学习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管理知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主动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深入研究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仅带头将20多项条款转化为可视化检查清单,还对照“电动工具”类工器具安全操作规程,制作出“视频讲义”。

在安全岗位上,从各类用电设备线路布设、防火安全注意事项到采取的防滑措施、现场警戒措施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遍遍地叮嘱,反反复复地重申,有着这个年纪少见的耐心、细致和沉稳。

用“显微镜”查隐患

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宝蓝色的工装被汗水洇出盐渍,却丝毫磨灭不了他眼里一丝锐利的光芒——那是在钢筋水泥工地里扎根练就的“火眼金睛”。

“你看这工地,钢筋、机械、混凝土,哪个不危险?我们在日常监督管理中排除一分隐患,员工就少一分风险”。每当付亚琪身着“蓝工装”,穿上沾满泥土的劳保鞋,他就把自己当成是一身戎装上战场的“战士”,因为他知道自己肩上不仅扛着保证北京区域项目现场安全生产的使命,更有来自每个家庭的殷殷嘱托与对未来的期望。

责任,重之如泰山。

北京区域项目共包含七个标段,施工范围东西向直线距离长达56公里,交通距离86公里,南北距离21公里。“要想完整、彻底的检查一遍所有标段,起码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整改后还要再返回去复查,这样效率太低了。”低头思索片刻,付亚琪一言不发转身走向宿舍,然而宿舍楼铁门刚合拢的叮当声还未消散,他已将粗略裹起的被褥夹在腋下,手里拎着个充气式枕头,走了出来。“铺盖卷好了,走!先把我送到山区沟道三标段,我呆一段时间再去下一个标段。”其余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然坚毅的拉开车门坐了上去。

夏季的暴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阴沉的天空突然裂开一道白亮的闪电,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工人们纷纷跑到一旁村民的屋檐下避雨,他却转身冲进雨幕,原来他心中最担心的是低洼处的临时配电箱是否断电。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流进脖子,蓝工装瞬间被浇透,可他仍戴着绝缘手套坚持检查完每一处防护设施。在基坑旁,由于担心雨水无法通过排水渠道正常排出造成淤堵,他便立即召集几个工友,顶着暴雨将“中-ZMS”、“中-AH03”、“城-PH03”共681.13米的三条沟道周边均扛着沙袋加固,等一切处理妥当,才顾得上抹去脸上的雨水。

在微信运动中,他的步数常年以五位数占据在列表的前列。晚上返回工位时,他又开始忙忙碌碌地整理笔记和资料,用红笔认真勾画出重点内容,好似一块干涸许久的海绵,不停地吸收着专业知识。“你总会被他身上的干劲感染,不知不觉保持对工作和生活向上的热忱!”项目负责人魏兵这样评价他。

“安全生产不需要粗枝大叶、虎胆英雄式的人物,反而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用‘显微镜’查找隐患,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甘当安全生产的‘胆小鬼’。”付亚琪这么说。

用“望远镜”抓防范

在工地现场,常常看到付亚琪拿着笔边走边记,本子上密密麻麻写着现场的细节及排查的安全风险点。

北京区域项目7个标段环境不同、要求不同,十余家监管单位的检查标准更是不同,不仅要确保安全施工,还要以“提质增效”为整体目标,因此安全环保部的方案制定、培训教育与监督检查应接不暇。“安全检查一定不能‘走过场’,必须形成‘查找-反馈-整改-总结-回头看’的完整闭环,我们要把这些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他翻开手中那本已经掉皮的黑色笔记本,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的施工单位安全检查表、公司和分局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以及各个标段的实地检查情况,逐个分析安全风险点、划分责任人。“全力把好每一道安全关是我们‘小红帽’的职责所在,也是每个人的生命防线。”

为了让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将安全生产工作做在日常,北京区域项目负责人魏兵带领安全环保部门创新性地提出实行“以督促改”检查,于是付亚琪根据各部门、各工区的岗位职责,经过不断整理和总结,制出“以督促改”专项检查清单:安全环保部HSEE系统录入、物资设备部设备专项检查、经营合同部统计分包商安全投入、综合办公室特种作业人员台账更新等等,制定了共50余条细则,通过全员考核奖惩机制,做到“一清、二查、三落实”,确保资料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不要嫌这样做麻烦,也不要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因为在生产中,你只有对自己苛刻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四不伤害’,才能真正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对于安全管理者来讲,责任就是寒冬风雪中汽车颠簸在采区道路的心惊胆战,是暴雨或骄阳下查看边坡暗沟的谨小慎微。他总把每一条隐患当事故对待,深入一线解决问题,隐患不整改他就不放手。他的兢兢业业、严谨求实,使得他连续多年获得分局、公司的“先进个人”、“安全先进个人”“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劳保鞋上沾满泥浆仍然向前走的执着,有的是开工条件不达标绝不开工的硬核,是隐患不整改不离开现场的坚持,是多年来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坚守,是把“安全第一”刻进骨子里的担当。

临睡前,付亚琪又习惯性地翻看手机里的工作群。新消息不断弹出:明天有基坑开挖,需要重点盯防;天气预报说有大风,要提前加固围挡……他在群里回复:“收到,早上五点半到场检查。”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工地上,那抹红色又将准时出现,与蓝色工装一道,为这片钢筋水泥的世界筑起最温暖、最坚实的安全屏障。

工作中付亚琪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