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工程

工地上来了位“智能帮手”!891平方米混凝土浇筑一天干完

发布日期:2025-09-09 信息来源:工程公司   作者:李乾阳   字号:[ ]

近日,公司承建的青岛市地铁5号线维保中心02工区项目负一层第八块底板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这次,工地上来了位“智能帮手”,不仅干活又快又准,还帮工人师傅们省了不少力气,让传统工地变身“智慧施工现场”。

此次浇筑的底板面积有891平方米、混凝土方量约690立方米,之前需要多名工人手持振捣棒来回作业,不仅体力消耗大,还得时刻盯着振捣效果,以防漏振、过振影响工程质量。但这次,“主角”变成了板类智能振捣机器人,只用了16个小时。它像一位“精准操作的老师傅”,自带“眼睛”“手臂”和“大脑”:360环视系统是它的“眼睛”,能实时观察施工区域;可灵活转动的振捣臂是它的“手臂”,能精准够到每一个角落;远程APP和人机交互系统则是它的“大脑”,工人师傅在一旁用遥控器就能指挥它干活。

更厉害的是,它还会“随机应变”。就像厨师做菜要根据食材调整火候一样,振捣机器人能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配比,自动调整振捣时间、深度和频率,严格遵守“快插慢拨”的施工秘诀,完美保证了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度。

为了让这位“智能帮手”更适应青岛地铁的施工需求,项目团队还对它进行了“量身改造”:原先的“升降臂”升级成“固定臂+伸缩机构+卷盘机构”的组合,把普通手臂换成了“可伸缩的机械臂”,不仅灵活度大增,振捣的覆盖范围也更均匀,连边角缝隙都能照顾到。同时,振捣机器人还新增了“复振功能”,完成一次作业后会自动“复盘”,对可能没振到位的地方进行补振,彻底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容易出现的“漏网之鱼”。

这些升级可不是花架子:不仅让工人师傅的操作难度大幅降低,施工效率比传统人工提高了30%以上,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和作业风险,真正实现了“又好又快”。今后,公司将继续探索智能装备与施工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复杂工况下的设备适应性,为后续工程节点高质量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板类智能振捣机器人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