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年】《大禹的传人》电影背后水电十一局留下的光影印记 |
|
|
|
1992年,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定为重大题材向党的十四大献礼的大型宽银幕故事片《大禹的传人》开机。当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镜头对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当水电十一局的建设者本色出演自己的故事,一部镌刻着共和国水电人精神图谱的鸿篇巨制就此展开。 在水电十一局建局70周年之际,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在《大禹的传人》的珍贵影像中,触摸周总理三赴黄河的殷殷嘱托,解码水电十一局用热血浇筑的工程史诗,感受三代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赤子情怀。 光影启幕:《大禹的传人》开机拍摄 1992年6月2日,《大禹的传人》在众人的期待中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开机拍摄。开机现场热闹非凡,水电十一局领导及百余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参加了隆重的开拍仪式,还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影片第一场戏的拍摄。这场戏意义重大,它展现的是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到三门峡时的场景。当饰演“周总理”的演员走进会场,现场200余名身着七十年代服装的群众演员,饱含深情地爆发出热烈掌声,许多人眼中满是激动的热泪,那场景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大禹的传人》围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展开,讲述了水利工程师郑海峰(李幼斌饰演)在三门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虽历经挫折,却始终坚守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为工程建设奉献毕生精力的故事。影片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建设三门峡大坝的伟大历程,同时讴歌水利水电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以及他们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的博大胸怀。 长春电影制片厂对这部影片高度重视,组建了强大的摄制团队。著名青年导演金韬、高级摄影师高洪宝等成为骨干力量,他们为影片的拍摄注入了专业与激情。在演员阵容上,邀请了著名电影演员浦克、梁音、柴云清,青年演员李幼斌、周丽华以及崔可法、金世驯等,这些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水电十一局作为主要协拍单位,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中共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也极为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出面组织协调。同时,该影片还得到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水利部办公厅、黄委会、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水电七局、水电三局、水电二局、水电四局等单位的支持与协助,为影片的顺利拍摄奠定了坚实基础。 幕后故事:镜头之外的汗水与感动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剧组人员的敬业精神,也凸显了水电十一局人给予的大力支持。 参与影片拍摄的水电十一局群众演员们深刻体会到,看电影轻松,拍电影却艰难无比。首拍第一个镜头时,为了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导演一遍又一遍地指导,群众演员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大家不时揉揉拍得红肿的手掌,却依然让见到 “周总理” 时幸福的泪水尽情流淌,只为真实还原当年的场景。 导演金韬为了将电影文学本改为更贴近生活的分镜头剧本,不辞辛劳。他三次前往三门峡,两次奔赴故县水库工地,一次前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还南下四川铜街子水电站施工工地。每到一处,他组织座谈、讨论、采访、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在1992年4月底前往水电十一局黄河小浪底工程工地时,狂风呼啸,黄沙漫卷,吉普车在半尺多深的浮土和黄沙中艰难行驶,晚上没有电,住宿条件简陋,但金韬导演和伙伴们毫无怨言。夜晚,金韬导演还独自钻进黄沙,前往机器轰鸣、炮声不断的工地,一去就是四个小时,这种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因三门峡大坝早已建成发挥了综合效益,为了再现三门峡工地 “大干一百万” 混凝土浇筑时的壮观场面,在水电十一局的建议下,金韬导演前往四川铜街子水电站取景。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天气多变,交通受阻,但金韬导演克服困难,到达后立刻投身拍摄,一直工作到凌晨。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水电十一局给予了全力支持。党政领导和局直机关各处室及各二级单位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要物资给物资。三门峡崤山宾馆的全体服务人员,也尽心尽力地做好摄制组人员的生活服务工作,为影片拍摄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难忘身影:水电十一局人从幕后到台前 在《大禹的传人》这部影片中,水电十一局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不仅在幕后默默付出,还走上台前,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水电十一局退休职工董建华曾参与影片摄制保障工作。当时在局办公室任职的她,连续二十余天为剧组统筹后勤事务,从食宿安排到协调群演联络无不亲力亲为。令她尤为难忘的是三个拍摄场景:一个是金韬导演为确保演员安全,亲自穿戴戏服代替演员乘坐橡皮筏,在湍急的黄河激流中冒险漂了一公里,让在场人员既揪心又敬佩;一个是在高庙乡刘家沟窑洞拍摄夜戏时突遇寒潮降雨,李幼斌身着单薄背心在冷雨中反复拍摄,即便冻得唇色发紫、浑身战栗,仍能在开机瞬间进入角色状态;还有一个是黄河闸门放水的实景拍摄,摄制组为追求真实效果,安排演员直面奔腾而下的浑浊泥浪,泥沙碎石劈头盖脸冲击人体的场景令董建华深切感受到影视工作者“以命搏戏”的职业精神。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她对光影背后的艰辛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原水电十一局宣传部部长陆文以群众演员身份参与影片拍摄后深有感触。他表示,能参演这部展现老一辈水电人筚路蓝缕、无私奉献精神的影视作品倍感光荣,既是为传承水电行业艰苦奋斗精神贡献力量,也是难得的艺术实践机会。在剧组中,陆文饰演水电技术人员角色,多次与主演李幼斌同框表演,其中两场戏令他记忆犹新:一场是两人并肩聆听周总理作重要指示的场景,另一场则是总理视察期间共同参与工地劳动的片段。据他回忆,李幼斌在片场始终保持谦逊态度,遇到专业问题总会诚恳请教;而金韬导演为追求真实效果,常亲赴险峻场地取景,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影片回响:传承精神,铭记历史 《大禹的传人》从1992年6月2日开机到样片完成历时仅4个月。该片制作完成后,金韬导演第一时间给水电十一局送来了电影录像带和成片。职工们聚在一起观看,影片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它展现的水电建设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鼓舞着年轻一代水电人继续传承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勇攀事业高峰。 如今,这部电影已经成为水电十一局每年迎接新分大学生时的必上一课。它以文艺视角重现了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峥嵘岁月,深刻诠释了“艰苦奋斗、筑坝育人、激情建设新中国”的三门峡精神。 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是刻进山河的“局史密码”。《大禹的传人》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珍贵资料。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电十一局人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影片中工程局党委书记孙凯华(崔可法饰演)在指挥提闸 导演金韬(左一)在现场指挥 参与电影拍摄的水电十一局职工与演职人员合影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