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年】70年前,全国都来支援三门峡 |
|
|
|
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业待兴,黄河安澜举国期盼。当国家“一五”计划的号角吹响,“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建设者挥汗工地,工人昼夜赶制设备,运输队风雨兼程,孩童寄来祝福。这座大坝凝聚民族伟力,以“万众一心”书写治黄传奇。 万人集结:天南地北来三门峡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在黄河干流兴建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举国上下积极响应。 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水电十一局的前身)于1955年12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从水利、电力两部,河南、湖北、福建、山东四省以及黄委、淮委等地方和单位调来了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1957年春,工地职工已达5000多人。1959年施工高峰时,全局共有职工24000余人。 三门峡工程建设初期,为解决住房问题,电力工业部于1956年3月将水电总局建筑公司的2000余名职工,从北京调到三门峡组建工程局房建分局,在当年就完成建房面积90000多平方米。 建房中,湖北、福建及时调来十几万根毛竹;河南的郑州、洛阳、新乡三市优先供应900多万块砖瓦;上海五金公司商店供应1500件自来水龙头等水暖器材;山西平陆县等地供应建房用的全部草料;当地百姓也腾出住房支援建设。 为保证三门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都派出优秀干部和职工来为工程建设服务,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了三门峡市的第一代市民。 供电部门架通输电线路;交通部门修筑河南省境内第一条柏油公路——会兴到三门峡大坝的公路专用线;铁道部修筑三门峡市区到大坝的铁路专用线,并从郑州铁路局调来数百名优秀职工组建工程局铁路分局,负责三门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工作。 邮电系统设立邮政局和代办所;银行开设建行、人行网点;卫生部调派旅大康复医院组建黄河三门峡医院;教育部配备师资创办中小学。河南省商业系统抽调千余名职工,建立粮店、百货、餐饮、书店等全套生活服务设施,全面保障数万建设者的生活需求。 1957年12月12日,中央城市服务部强调:“三门峡建设者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不同。我们要摸透他们的要求,使商业服务工作跟上去。” 大会战:机器轰鸣与钢铁洪流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重要社论,全国人民进一步掀起了支援三门峡的热潮。 由于三门峡工程浩大,所需机械设备和材料品种繁多,时间紧迫,除从苏联等国进口一部分以外,其余都在国内订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首次制造。这在我国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确实是困难重重。为了征服黄河,造福人民,凡是接到三门峡订货的工厂企业,总是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满足三门峡工程建设的需要。北起哈尔滨、南到湛江,东自上海、杭州,西达成都、西安的全国83个城市、445家工厂,都曾为三门峡工程生产过各种机械和材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高度机械化施工,仅各种机电设备就需要一万多台(套)。大连造船厂为工程局砂石厂制造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6艘采砂船。鞍钢工人20天昼夜攻关,成功试制大坝闸门钢板并提前交付。 太原重型机器厂在1957年到1960年间,先后为三门峡加工制造了水泥罐、混凝土料罐、栈桥、托梁和大坝闸门等金属结构件30余种,总重达2900余吨,保证了三门峡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需要。 北京电机厂为三门峡赶制变压器,比合同提前30天交货。北京新华橡胶厂职工听到三门峡急需橡胶板时,主动派人到三门峡工程局驻京办事处联系,表示愿意承担加工任务。 为抢抓三门峡工程进度,铁路系统打破常规保障物资运输。当工程急需100立方米白桦木制作闸门滑道时,哈尔滨铁路局特事特办,省去常规审批流程,优先调车将木材从穆棱紧急运往哈尔滨加工,最终及时送达工地,确保了大坝拦洪关键节点。 当工地运输紧张的时候,河南省运输管理局就调来45部载重汽车,支援了三门峡工程的物资运输。郑州铁路局、河南公路交通部门对工程的物资器材运输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采购、订货或紧急求援时,只要有一张介绍信,说是三门峡工程需要,各兄弟单位无不满口应承优先供应。四川供货方将28家订单中的三门峡木材调至首位;洛阳水泥厂在试生产阶段仍克服困难,紧急调运3639吨水泥,确保大坝混凝土浇筑如期推进。 工地上的温情:红领巾与慰问团 三门峡工程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大关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陈毅、李先念、习仲勋等先后视察工程建设。其中,周总理三次来到三门峡,亲自主持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 工程开工前后的几个月,工程局办公室和局工会就收到了3000多封来信。这些信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写信的有工人、农民,有机关干部、解放军官兵,也有少先队员。 三门峡工程开工的消息,传到了全国亿万少年儿童中间。全国少年儿童以独特方式支援工程建设:江苏省丹徒县少先队员寄来了写着“为人民谋福利”的红领巾;崇明县小学生拾麦穗卖得5.33元捐给工地;广东信宜石根小学孩子们采集20斤松籽寄往三门峡,并附信说:“我们总想以某种方式参加三门峡这一伟大的工程建设,可是工程距我们太远。怎么办呢?后来我们终于想出了办法,利用课余时间,拾了20斤松籽,寄给参加工程建设的工人叔叔们和黄河两岸人民。” 在三门峡工程施工高峰期间,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领导同志还多次率领代表团前来慰问,鼓舞了工程局广大职工加速大坝建设的劳动热情。 1957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慰问团到三门峡工地对职工进行亲切慰问,并赠送猪肉5000斤,香烟500条等慰问品。由著名蒲剧演员王秀兰等组成的山西省蒲州梆子赴京演出团,专程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正当三门峡建设者为汛期实现大坝拦洪而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的时候,河北、山东、河南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派出慰问团,为三门峡建设者带来深情问候。三省文艺团体分别在坝头、史家滩、大安、新城的俱乐部、大餐厅和露天广场等场所巡回演出,用精彩的戏剧、歌舞和杂技节目,为职工及家属送上温暖与鼓舞。 难忘三门峡:文艺战线的黄河大合唱 兴建三门峡工程的伟大意义,在全国之所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是与新闻和文艺单位的大力宣传分不开的。 早在三门峡工程准备阶段,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河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就对这一工程兴建做过多次宣传报道。 工程开工前后,新华社和河南日报社派出名记者君谦、周原和宋悟民、黎路、江涛等同志常驻三门峡工地;全国其他报刊、电台持续报道工程进展和建设者风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和1961年先后摄制彩色新闻记录片《三门峡》和《黄河巨变》在全国放映。这些报道极大提升了工程影响力,鼓舞了建设者士气,对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和支援三门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郭沫若、贺敬之、冰心、郭小川等文学大家深入工地采风创作,华山、雷加、孙肖平等同志更扎根基层数年,甚至举家迁至建设一线。 建设高峰期,全国近30个文艺团体赴三门峡慰问演出。1959年秋,常香玉在大安露天公演时,上万观众挤满广场,甚至出现“万人挤掉鞋”的趣事,次日清扫时拾得满满两箩筐鞋,足以可见建设者观演热情之高。不仅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还深入工地创作,将建设场景化为即兴节目,并辅导工人文艺骨干联合举行文艺演出。 每当人们仰望三门峡大坝的雄姿,在感慨于它驯服黄河、造福苍生的伟力时,总会想起那段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岁月。这座大坝不仅凝结着水电十一局人的汗水和智慧,更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是无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的无私支援,是四面八方的物资调配,是亿万同胞的殷切期盼,共同铸就了这一治黄丰碑。 三门峡工程建设者队伍 代表合影 房建施工 修建铁路 初步建成的三门峡市 慰问演出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