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在身边】张晓臣:一腔热爱,青春无悔 |
|
|
|
张晓臣,自2017年大学毕业,就参与到赞比亚“一号工程”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建设中,从事技术及机电安装工作。从最开始的基层技术职工到现在的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副经理兼安全总监,在这8年的时间里,他以一腔热爱写就青春无悔的诗篇,以其敬业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 不期而遇的成长 在中非友好合作的画卷上,有这样一个惠及民生的明星项目——下凯富峡水电站,曾有无数工程人为它奋战,张晓臣就是其中的一个。 2017年9月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机场,炙热的骄阳下,张晓臣与同行的八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那时的他稚气未脱,下凯富峡水电站也刚刚起步,同大多数90后一样,张晓臣只想趁着年轻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怎样,然后买房、结婚、生孩子,解锁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离家万里之外的土地上筑大坝建厂房,第一次克服恐高爬到八十米的脚手架上安装检修门轨道、第一次站在吊笼中检查小机组进口底坎、第一次感受到非洲人们的热情善良、第一次在蓝天白云和高山流水间享受花钱都买不来的静谧和安详、第一次到大使馆领证发着意义斐然的喜糖…… 就这样,张晓臣恣意生长在近两千个周而复始的烈日炎炎和阴雨绵绵,从一个木讷内向的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负责人、光荣的共产党员,跨越了曾以为不可跨越的鸿沟,战胜了曾以为无法战胜的自己。而彼时的下凯富峡也正在悄然改变,他见证了130米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拔地而起,见证了两任总统先后五次莅临项目视察剪彩,见证了并肩作战的团队为同一个目标挥洒汗水,再筑一座中赞友谊的伟大丰碑。 关于海外工程人的无畏,他曾在诗中这样写:可去山丘之间,可往沟壑之地,能移万丈山海。 从不孤独的时光 “你是我带过的最好的徒弟之一,以后要一心一意做好手中的事,也要慢慢去学习如何打交道。”在这青山绿水间奋斗的时光从不孤独,那是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和师父王万强一整晚的畅聊,是在卢萨卡重逢时一个无言的拥抱。说起在下凯的时光,和张晓臣共同奋斗在这里的好友之一李智提到:“机组是24小时都在转,业主随时都有可能打电话,凌晨三四点去现场都是常有的事儿。”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是应该的,早已习惯。 2023年的除夕夜,5号机组并网发电当晚,窗外的雨滴敲打着彩钢瓦,大家在屋里举杯共贺新年。张晓臣和几个同龄人一起来到了开关站旁,向下望着曾经满是荒芜到现已灯火辉煌的厂房,“我那时候分到了主变,白天干活,晚上就铺个铺子睡在旁边。”“看那个,旁边那条线,里边的管道当时还是我报的材料计划呢!”“你们记不记得,刚来那时候这就只有几个基坑,真快啊!”……深蓝色的星空下站着几个年轻人,他们细数着每一个曾经为之奔忙的地方,或许那便是青春最耀眼的模样。 “幸运的是我有我的娘子一直陪伴在身边,无论做什么决定,她都是坚定地支持我的那个人。”张晓臣口中的“娘子”是他曾经青涩校园的白月光,也是如今并肩非洲的好战友,从懵懂到成熟,他的六年始终有她的陪伴,青春的样子不被定义,但共同奋斗却总让人羡慕不已。“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如果非要描述的话,那就是各种钢铁混杂的味道。”李金平略带戏谑地说,张晓臣在旁边不好意思地笑着挠了挠头。几年来,他们常在进水塔边的河畔相依,唱着当年在图书馆楼下哼唱的那首《素颜》,回音飞过凯富埃最北的山巅越飘越远…… 关于她无言的支持,他曾在诗中写道:得幸佳人今相伴,红烛窗影至无憾。 互相成就的力量 “如果说下凯富峡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那我就是一块普通的砖;如果它是一片深邃的海洋,那我就是一滴渺小的水——我们造就了下凯,下凯也成就了我们。”张晓臣把下凯比作孕育了自己新生命的母亲,也比作在他的照料下渐渐长大的孩子。“下凯成长的每一步都让我欣喜万分,让我感到身上所肩负的深深的使命感。” 2017年8月大坝截流、2020年2月首台机组转子吊装、2020年4月百万方碾压混凝土浇筑完成、2020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2021年6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23年1月所有机组全部投产运行……这是下凯富峡的2017到2023,也是张晓臣的初出茅庐到而立之年。 从毕业参与到百亿工程的建设中,彼此见证每一步的成长,张晓臣和沿途的草木、山上的狒狒、水里的河马,已经熟悉到彼此相看两不厌。苦心人,天不负,1.5万的中赞热血青年终于迎来曙光,如今五台机组已全部发电,六年无悔,青春无憾。 关于海外工程者和百亿工程互相成就的故事,他曾在诗中写道:“我相信砂轮机转得够快,就可以点亮我心中的梦想,在七大洲,八大洋。” 踏破艰难迎天光 2023 年,大机厂房五台机组全部发电。在短暂的欢庆过后,新的挑战如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 ——小机组 2 台机组(2x6MW)的投产发电任务,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峻而紧迫。此时,小机组厂房一期混凝土仍未完成,上级领导要求在2025年春节前完成小机组投产工作,在主攻小机组投产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业主运营村、社会责任等其他工作,任务量堆积如山,千头万绪等待梳理;而物资材料的短缺,更是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 他迅速召集团队,展开紧急会议,深入剖析当前局势,梳理各方资源。时间紧迫,那就分秒必争,设计图纸、人员准备、物资材料、工程设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工作流程。 物资材料的短缺,无疑是最大的 “拦路虎”。赞比亚当地的物资供应渠道犹如一条狭窄的小巷,无法满足项目的急切需求。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从国内调配又需要漫长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一边与公司机电部和分局相关领导紧急沟通,电话里详细且急切地阐述项目的严峻情况,争取优先调配物资;另一边,他通过项目业主,国内厂家,咨询可以替代的物资材料,能在当地采购的优先在当地采购,不能在当地采购的轻小配件让人从国内捎带,拓宽物资来源渠道。经过不懈努力,部分急需的材料陆续抵达现场。 在人员协调方面,他深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合理分配任务,让擅长技术的成员专注于技术、图纸、内业资料工作,经验丰富的安装工人负责关键部位的安装,细心的同事则负责现场安全管理。大家各司其职,却又紧密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合力。 2023年12月20日,小机组一期混凝土浇筑完成! 2024年4月10日,开始水轮机埋件安装工作! 2024年9月14日,首台转子吊装完成! 2025年1月13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2025年1月17日,2号机组投产发电! 在春节前夕,小机组的 2 台机组成功完成投产发电!那一刻,水轮发电机运行的声响如同奏响的胜利乐章,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那晚,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岁末攻坚破万难,双机耀世贺新元。清风徐来香满袖,重整旗鼓再翻山。” 鲜少开口的信仰 现在的下凯富峡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张晓臣和团队的目标则是要做好收尾工作,以良好的履约开辟崭新的市场。“我当下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就像蝴蝶扇起翅膀,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在偶尔不太忙碌的车间,他常常写下一些诗篇,表达那些鲜少开口情感,对父母、对爱人、对下凯富峡、对祖国: “一盏相思明月前,灯下老母引针线,犹怜小儿异国寒。” “曾记否,吾问之,至白头,汝愿否。娘子答曰,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凯富埃的风来了又走,迎面而来是山河之上,茫茫无际;把大海装进山的胸膛,百亿工程跨海而来,不远万里。” “我爱你,我的祖国。爱你炊烟袅袅宁静的村落,爱你天高云淡初秋的硕果,爱你晚风吹过深夜的星火,爱你五星红旗上那片红色。” 在张晓臣看来,海外必然很苦,但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坚守初心、明确目标,积极接触新事物,否则容易颓化,就如温水煮青蛙,煮着煮着年纪就大了,青年不该这样。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建筑者,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他骄傲于参建的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一个国家,希冀于建设更多的民生工程,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添砖加瓦,去飞、去闯、去学习、去创造。 关于青年该有的模样,他曾在诗中写道:吾辈青年当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可主沉浮,可担重责,不负山河锦绣,不负国之所托。 一句句赞叹,一段段感想,张晓臣成为了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吟游诗人,吟唱着那些不期而遇又成长、从不孤独的时光、互相成就的力量、踏破艰险迎天光和鲜少开口的信仰……不知不觉间,以自己的青春为引,谱写了一首壮丽无悔的诗篇。 工作中的张晓臣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