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先锋】公司标兵总工程师赵伟:以技立身,不负年华 | |
| |
扎根水电行业19年,他以汗为墨,用心做笔,不断创新,于钢筋混凝土中探寻炽热的梦想,一次又一次解决了别人眼里的“不可能”,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争得了荣誉,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优秀项目总工程师称号,2024年被评为公司标兵项目总工程师。他,就是赵伟。 开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唐河污水库库尾紧邻白洋淀,对白洋淀的水环境质量构成威胁。作为国家深入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点项目,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是推进白洋淀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司业务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 2020年5月,赵伟来到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被委以项目总工程师的重任。从来到雄安的第一天,赵伟就在迎接挑战:经检测工程土壤污染物高达79种,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复杂的单体土壤修复工程,且涉及到的工序毫无前例可循。 没有现成的标准,没有前人的经验,赵伟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图纸堆”里,查资料、请专家、定合作、改方案……最终,赵伟确定了以分层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消除污染土壤的治理思路。通过开挖沟槽分区、边挖边检的方式实现不同种类污染土同步开挖,同时对土壤分别进行小试、中试试验,实现了污染土修复100%达标。 技术是项目的灵魂。8.5公里,144万平方米的施工范围,有效工期仅有3个月,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施工效率成为了赵伟的“心头病”。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他常常利用夜晚时间潜心钻研,寻求新工艺、新技术突破,办公室灯光也总是在夜深人静后才暗下。 很快,多年的知识储备给了他灵感:既然皮带机可以拿来运输砂石骨料,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运土呢? 这个“奇思妙想”经过多次试验后很快得到了印证——不仅可行性高,还能大大提高转存效率!作为国内首次将构建皮带机转运系统应用于修复后污染土转运中,赵伟提出的大型皮带机来进行土壤运输的技术方案极大减少了机械穿插、提高转存效率和养护区的容量,创造了单日修复污染土壤13000方,日均修复污染土壤8000方的国内双记录,其中《超大体量多类型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获中国建筑业协会行业年度十大技术创新。 为了确保污染土运输过程的安全可控,赵伟提出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融合GPS定位、实时监控、轨迹查询、运输量可视化等模块,动态监测数据,密切跟踪分析,加强环境监管,确保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土外运或内倒运车辆按照既定路线行驶,且中度污染土修复后回填区域可追溯。 500余个日日夜夜,1千多张深化设计图纸,赵伟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先后攻克了精准清挖、协同处理、精准加药、安全运输等多项技术难关,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大型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专业化、工业化的施工和管理模式,为类似大型污染场地的实施提供了很好借鉴经验。 2021年11月,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正式竣工,彻底解决了唐河污水库40多年来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荣获“雄安质量杯”(雄安精品工程)奖、河北省优安济杯、电建集团优质工程、环保示范工程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4200万元。 专注:决不让污水流入白洋淀 寒冬腊月,万物蛰藏,细雨轻抚燕赵大地。 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前,白洋淀里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鱼塘、藕塘把淀区开阔的水面分割得十分破碎。粗放的水产养殖方式产生了大量污染底泥,严重破坏了白洋淀水质自净能力和自然风光,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为让“华北明珠”重见光彩,2021年至2023年,白洋淀生态清淤三期、四期项目相继开工,赵伟担任两个项目的总工程师。 白洋淀旁,一道熟悉的身影正在忙碌地指挥着,只见一艘20多米长的绿色绞吸船正在作业,巨大的螺旋绞刀头探入淀底,将黑色淤泥切割、搅动、打散…… “清走淤泥,恢复生态,决不让污水流入白洋淀。”这是赵伟到项目后的第一个想法。然而,看似简单顺畅的生态清淤施工,实则言易行难,天气、征地、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疫情防控等多个因素无不在制约着工程进展。 “因为清淤工作只能在汛后开展,我们的工期算是横跨了整个冬季。”彼时的白洋淀最低气温已达零下20摄氏度。为了破解冰面施工难题,赵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破冰计划”。通过使用破冰船在主要航线上进行破冰,保证正常通航,同时增加保温、取暖措施,确保塘水抽排和干挖清淤顺利施工。另外,不断优化塘水抽排方案,通过将抽水管线沉入水底、塘水集中抽排,采用无人机、无人船测量施工以及多种清淤方式组合等方式,实现多点位同时作业,极大提高施工连续性和工作效率,创下了干挖清淤日2.6万立方米记录。 “生态清淤工程既需要修复“动脉”和“静脉”,还要治好毛细血管,是一项非常‘精密’的‘换血’手术,需要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控各个节点。” 水不清不鸣金,淀不净不收兵。赵伟依靠公司、分局力量,分解进度目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科学确定清淤范围、方式和时序,处置。对污染较重底泥进行分期清淤,对清除的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污染较轻的底泥,采用原位修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逐步改善底泥质量。同时结合河道疏浚,打通阻水堤埝,疏通水系,增强水体流动性,并在现场设置在线监测平台和配置现场快检设备,避免二次污染,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不扰动周边Ⅲ类水质的情况下,完成了施工建设任务。 为了再现白洋淀原来的淀泊风光、恢复“华北之肾”功能,赵伟带领技术团队积极探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清淤后的区域栽种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竹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同时增殖放流螺蛳、湖蚌和底栖性鱼类,实现了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54种,与新区设立前相比增加了48种,野生鱼类资源恢复至46种,与新区设立前相比增加了19种,中华鳑鲏全淀分布,成为了鲜活的动植物基因库。 春青阳,夏朱明,秋白藏,冬玄英,在赵伟的带领下,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验收、当年移交的目标,再次荣获了“雄安质量杯”(雄安精品工程)奖,优质履约得到了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的充分肯定,并产生了大量直接经济效益。 求精:全力铸就华北璀璨明珠 2023年3月,在设立雄安新区的第六个春天,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南河枢纽项目正式开工。 这是赵伟首次接手水运工程,但习惯了做“吃螃蟹”的人,他非常坦然并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想做好一件事,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南河枢纽紧邻白洋淀,深大基坑、灌注桩和搅拌桩施工体量大、类型多,船闸与泵站底板厚度大,如何安全、精准安装,是船闸建设的一道“拦路虎”。赵伟及其团队白天紧盯现场生产,晚上思考技术难题,一遍遍加深对设计文件特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反向校核施工图纸,落实技术交底。针对设计上的交叉重叠、偏差问题,同一时间协调四家设计院、17个专业,动态调整,经过多方磨合、论证后敲定方案 每年冬季,因气温降低,混凝土浇筑难度骤然加大,对质量控制的要求提高了不少。为了保证混凝土正常浇筑和质量合格,赵伟通过对各种温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计算分析,计算不同的浇筑时段、浇筑层厚、间歇期、浇筑温度,温控方式对混凝土最高温度和基础温差应力的影响,得出了既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又满足温控防裂要求的温控方案。大体量多类型桩基处理、现浇预应力桥梁、预制混凝土箱梁、钢结构仿古建筑……不胜枚举的技术难题,赵伟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效率就是效益,我们要确保工程零缺陷、一次成优、精益求精。”赵伟以打造智慧化工地为突破口,借助BIM及大数据技术,利用平台的数据汇聚能力,使施工管理达到决策有数据、过程有秩序、管理有依据、执行有目的,实现了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物资材料等的全方位把控。目前,项目获得了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2023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绿色文明示范工地”、雄安新区“三实三优”精致管理优秀项目,生态建设公司2023年度“五好项目”、2023年度“质量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7月21日,南河枢纽工程顺利实现通水目标,站在泵房闸门边,赵伟静静地眺望着远方碧绿的湖面,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从一线技术员到总工程师,赵伟凭着在基层耕耘近二十年的稳劲儿,用专利开道,用工法说话,早已成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似乎只要他开始讲PPT,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悉数过往,成绩斐然,可他却说:“我只是做到了不负企业、不负良师、不违本心而已。”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