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尔山上的梭梭草 |
|
|
|
甘德尔山,蒙古语意为哈达,因山势蜿蜒起伏形似哈达而得名。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乌海的气候特点。很难想到,在这样一个自然降水严重不足,年均降水量只有100毫米的城市,山上却随处可见梭梭草、樟子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等植物。而梭梭草,又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沙漠植被之王”。 秋日的甘德尔山满目青翠,行走于山中仿佛置身天然氧吧,从半山腰向西远眺,成片的树木好似绿毯般一直延伸至乌海湖边。在这之中,梭梭草既没有樟子松的高大,也没有云杉树的繁茂,但是你认真看,就会发现梭梭草数量之多、覆盖面积之广,是其他植物不可比拟的。作为乌海市荒漠化治理中使用率最高的植物之一,它有着世界上发芽最快的种子,只要获得一点点水,就可以在两三小时内发芽。尽管刚长出的梭梭草仅有手指大小,未来它却能长到5—8米高,让人感受到其生命蓬勃的能量。 冬日,枯黄的梭梭草依然坚毅顽强努力生长,内蒙乌海项目的建设者们就像这些它们一样,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闯劲,坚守在一线。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甘德尔山,洒在施工现场,照亮了工人们辛勤的脸庞。他们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不畏严寒,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着。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却依然坚定有力。他们的眼睛,被冻得通红,眼神中却依旧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正像这些梭梭草一样,坚定、顽强、不服输。 一棵成年的梭梭草,能固定10平方米的沙漠,10棵、100棵就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如同“梭梭草”一样,他们守则于心,担责于行,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从现场作业到后勤保障,从测量放线到质量验收。夜以继日,日以继夜,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办公营地,键盘敲击,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这些“梭梭草”虽不显眼,但正是因为它们,才编织出大片“绿网”,筑起一道道生态安全屏障。也正是因为他们,才顺利完成一个个施工目标,稳步推进大坝建设。 梭梭草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