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甘德尔山——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侧记 |
|
|
|
在内蒙古西部,乌海市境内黄河东岸,穿过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眺望冰封的乌海湖,连绵起伏的甘德尔山上矗立着高大雄伟的成吉思汗雕像,俯视着脚下一座抽水蓄能电站正“拔节生长”。 施工现场的“红马甲” “轰隆隆、轰隆隆……”耳边不断传来车辆行驶声,步入内蒙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坝体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辆宽体车、推土机、碾压机、挖掘机来回穿梭,运输、倾倒、摊平、碾压,构成了紧张而有序的施工场景。在这之中,那一抹红异常显眼,他们就是穿着红色工作服的安全监管人员。 从干安全管理工作第一天开始,丁卢清就把“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今年来乌海项目之前,他刚在家里做了肾结石手术,药还没有断。当时正处于项目施工黄金期,作业面多,作业人员、特种机械设备也多,他深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容不得丝毫侥幸和松懈。手术后尽管还需定期去医院复查,但是他放心不下现场安全监管,每次到了该复查的时间,总是一次次往后拖,直到同事开始念叨:“老丁,快去医院吧,你这药瓶眼看着要见底了!”他才会抽出不太忙碌的半天时间跑一趟医院,检查结束、拿好药品,又火急火燎地返回工地。 进入十二月,乌海项目气温低至零下十六七度,现场安全监管重点转移到车辆运输管控。每天上班,安全员第一时间排查现场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连同生产部门对现场隐患进行处理,隐患消除后方可进行作业,并将隐患及处理结果在项目微信群里通报,警醒其他工作面负责人。群内时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消息,“多次强调,凡超载超速车辆,发现一辆处罚一辆”“下雪路滑,各作业队车辆上下坡拉开跟车距离,不要超速,小心驾驶”。对于提醒后仍违规违章人员,项目坚决对其进行停工教育,并按规定处罚。丁卢清分享道:“公司强调的安全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在异乡工作,大家都是想多赚点钱,现场司机超载、超速其实就是为了多跑几趟、多拉点,增加点收入。停工、教育、罚款都只是手段,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能讲到他们的心窝子里去,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重要性,才能不违章违规,齐心协力为项目建设打好安全基础。” 夏天,穿的是红色小马甲;冬天,穿的是红色棉服。红色起到警示作用,时刻提醒着现场施工人员打起十二分精神,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铁打的汉子们 在乌海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现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大地,测量员们已经背上沉重的仪器,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当日的任务是利用全站仪、RTK等设备,对大坝及高边坡的每一处细节进行测量。从高边坡开挖的合格验收到严格把关回填碾压范围,再到精确回填边线高程参数,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他们常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12月份的乌海寒风冷冽的咆哮着扯着人的衣服,宽阔的地域没有给任何可以给测量人员带来遮挡的物体。外出作业,测量队经常碰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岩石与沙土堆积形成的边坡没有路,再加上地形复杂、沙石纷飞,常常走一步陷一步,遇到陡峭的岩体,双手双脚攀爬也是常有的事。他们每人需要扛着20多斤的仪器,顶着漫天的风沙一路步行复测。尤其是项目前期现场没有测量控制点,为了保证点位的统一,及时完成控制点架设,混凝土运不到的地方他们就一桶一桶背上去。边坡高一百多米,爬行过程中没有支撑点,沙土中还埋伏着一簇簇带刺的小草,一不小心手掌便被扎出许多小血珠。如果踩到流动的沙土,就会连人带着仪器滑倒。就这样爬一趟需要四五十分钟,为了保证放样精度,一天来来回回至少需要爬上三四趟。“每天走上两三万步,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副总工程师周利涛笑着说。 就这样白天奔波于现场,晚上还要做验收资料,忙的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宁静而深邃的夜晚万籁俱寂,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双联屏电脑上显示着复杂的图纸,副总工程师谢尔森手指飞快地在鼠标上点击着,目光如炬,仔细审查屏幕上不断优化的3D模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在繁重工作和快节奏的施工进度面前,科室内部的图纸联动,协同办公也使整个工程的作业面更加清晰,测量、验算、复核、反馈······确保高边坡及主坝库盆的开挖进度与设计方案保持一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测量队全体成员面对紧张的施工计划和复杂的环境,当好项目建设中的“眼睛”与“标尺”,把误差控制到最小,把精度放大到最高,以毫厘必较、精益求精的精神投身测量工作,用点与线编织起自己的“测量人生”,保障了现场各个重大节点顺利完工。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行而有成。看着大坝填筑面以每天80公分的速度层层垫高,目光所到之处,都会滋滋而生着一种幸福,满满的成就感扑面而来...... 密切配合的“战友”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在今年9月底廊道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按照原定的施工计划,需要在年底前完成440米库底廊道混凝土施工任务,一般一天下来只能浇筑一仓混凝土,浇筑长度大约6米。 由于气温逐渐降低,留给基础浇筑的最佳施工时间逐渐减少,混凝土要连续浇筑,又要确保验收能跟上,顶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项目部践行穿透式管理,全力保障后续生产进度,时刻掌握施工现场变化,与班组形成联动,相互配合,科学安排人、材、机等资源进场,有条不紊推进现场工作。 项目通过采用“盖被子”“搭棚子”“烤炉子”的方法为混凝土作业面提供保温措施,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将原设计3个月冬歇期转化为施工攻坚期。项目部每天召开进度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班组负责人老向牢牢记住“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分包商管理理念,一边加大人员投入,一边积极与项目各部室沟通协调,为全面进入关键施工阶段打下坚实基础。部门与班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从最开始一天浇筑6米,到后来的一天浇筑10米,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靠着这样一种忘我的劲头,项目部最终提前20天完成了440米库底廊道混凝土施工任务。 零下十七度的热 西斜的日暮破出云层,为甘德尔山镀上一层火焰般的鎏金色,在酣战的热潮中驱散着傍晚的寒意。“今天是我上夜班的第三十天了。”王琦看着远方,乐呵呵的说着,口中不断地呼出白白的哈气。他脚步匆忙地穿梭在大坝填筑面的施工现场,紧握对讲机,眼神炽热而专注,对每一个填筑点,每一台车辆安全运输、装卸、进出数量与时间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因路段拥挤,运输渣石量过多发生安全隐患,并耐心地向工人们讲述着施工注意要点,提醒工人注意施工安全。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借着夜色远眺,山的那边还是山,是无尽的山,现场紧张有序,交织成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 如果说大坝施工是甘德尔山下的鏖战,那么边坡支护施工就是“悬崖”上的拼搏。下水库工程为四面边坡,即东侧、西侧、南侧、北侧,垂直高度数百米。库区内风化的岩层中、泥沙中埋藏着大量的孤石,面积为40万平方米,相当于952个标准篮球场。现场作业面一共6个,边坡钻孔爆破开挖、钢筋混凝土施工、库盆开挖,大坝填筑...现场气氛紧张有序,尽管夜晚的风冷的刺骨,不觉间吹红了眼眶,更吹凉了鼻翼的两旁,冰凉的触感使裸露在外面的手掌冻得生疼,时不时揣在怀里暖一暖,但大伙儿的内心却如岩溶般炽热,坚定不移。 在奋战的征程中,总有人在背后默默守护。当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项目部,推开门的瞬间暖气扑面而来,搓搓手、跺跺脚,温馨舒适的工作令人心情舒畅许多,尽管施工条件艰苦,但项目团队乐观向上。营地宿舍配备一应俱全,为丰富职工下班后的生活,项目部在院内建了篮球场,购置了跑步机、兵乓球桌等设施,让职工们切实感受到“家”的关怀和温暖。 晨曦的柔光穿过地平线,打破了夜的黑暗,带来黎明前的静谧。食堂后厨内,厨师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挑选、洗净、去皮、切片,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后,蔬菜堆积在一旁的案板上,如同一座小山丘,散发着清香。为了让小米粥更加粘稠清香,郭师傅特意将火候调小,让小米粥在锅中慢慢炖煮。他不时地揭开锅盖,用勺子轻轻搅拌,细心地撇去浮沫,让小米粥的色泽更加清亮。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山顶,食堂的餐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对于在工地拼搏把活干好的职工而言,最是这缕人间烟火气能抚平一天工作的疲倦。 零下17度的“热”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迎着寒风的侵袭,心中却怀揣着追光逐日的坚定信念,他们用汗水和执着让这片荒芜的土地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甘德尔山脚下,这群水电十一局人凭着信念和坚守,全力以赴“蓄”写着属于他们和乌海项目的建设故事...... 测量员爬高边坡 现场指挥车辆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