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岁月的足迹——写在水电十一局成立70周年之际 |
|
|
|
2025年的立秋来临时,站在抚宁项目部,可远远望见路边的红枫开始由绿变红,毛茸茸的板栗在枝头上随风摇摆,核桃的青皮微微变黄,再有一个月就成熟了,小拳头大的苹果时不时从树叶间冒出头。 这是我来秦皇岛的第三年,也是我到十一局的第三十三年,公司成立的70周年。项目部的年轻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听说今年来了7个,都是“00后”。时间如白驹过隙。看着年轻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脸,不由想起了刚入职的自己,想起年前朋友发的在故县工地拍的老照片。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不知不觉中,退休在招手,白发已爬上了额头。这些年,念念不忘的是“大坝”“公路”“隧洞”;看过最多的风景,就是“山”和“水”;说过最多的词汇,就是“工地”“项目部”。作为十一局人,很多职工和我一样,常年漂泊在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项目部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细数戈壁滩的日子 认识王向阳,是在新疆项目。项目部建在戈壁滩上,站在院子里随时可以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向阳既管办公室,又管人事,还管物资设备,身兼数职,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我问向阳,“到新疆多长时间了?” 向阳说,“15年了。从上班就在新疆,进来就没有出去过。” 向阳说,他是2007年6月进疆的,十一局技校毕业就分到了冲乎尔项目部。一个宿舍住了四个人,都是当年新分的学生,大家都从事的是物资设备管理工作。白天在办公室里谈的是工作,晚上在宿舍里聊的还是工作,那时年轻,有使不完的劲,没觉得有多苦。 后来,冲乎尔项目结束后,去了吉勒布拉克;又从吉勒布拉克去了乔巴特,再后来到了西水东引。吉勒布拉克在哈巴河,乔巴特和冲乎尔都在布尔津,乔巴特就在冲乎尔的河对岸,坐船过去。西水东引离布尔津不到200公里,离阿勒泰40分钟的车程,路上几乎看不到车,也看不到人。 “这些年,兜兜转转,总离不开布尔津。”向阳和我说,已经习惯了新疆,习惯了冬天的漫天风雪。“新疆治安好,就是周转材料和设备租赁费高,炸药管的很严。”奎屯、阿勒泰,材料市场行情,向阳门儿清。每年夏天,妻子都会带着两个儿子,跋山涉水到新疆探亲,那是一家人难得的团圆时光。 2024年8月,分局派向阳从新疆巴里坤项目到抚宁帮忙。一天早上,他说眼睛疼得不行,好几天了,我们劝他赶紧去秦皇岛就医。检查发现,左眼黄斑,右眼视网膜脱落。我一听就懵了,没想到这么严重。即使医生确诊后,我还听见向阳在给刚进场的布尔津项目联系架子管,联系设备租赁。妻子听说后,从老家立即赶往郑州,陪同向阳到河医大紧急就医。 后来,我电话联系了向阳几次,每次都不敢多说,因为他的眼睛不能见光,就连吃饭、睡觉,也得趴着。不能接电话,不能看手机。辗转全国各地多家医院,休息了八个月后,听说向阳又回到新疆,在我们新中标的布尔津抽水蓄能项目部干老本行。 也许,扎根新疆的日子很平凡。但无数个平凡的日子,织就了不平凡的岁月。 说走就走的奔赴 2024年的7月,张立华要调往新疆项目,要求一周内完成工作交接,限时报到。从开工就坚守抚宁,要交代的工作实在太多。抚宁的物资设备管理人员本来就少,突然接到调动通知,我心中是万分不舍。 有人说,“立华回郑州考试,电话一路都没停。”也有人说,“立华春节留守,是因为自己抓了三次阄,三次都是留。”作为部门负责人,半夜起来去仓库发料,晚上连续1个多月在磅房值班,下班时间接货、卸车,都是家常便饭。好在他什么车都会开。从事物资管理,他真的太忙,经常是“忙不过来”。 常年奋战在项目的人,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和同事朝夕相处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多。可是,工作需要,不走也不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临行前,我给华子写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他: 烽火台边,芳草连绵, 抚宁岁月一恍然, 故人间,相逢易,别离难, 一声召唤万驿关, 风起催重帆。 山高水长,使命如山, 背起行囊出阳关, 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 一轮明月同时看, 风起杨柳岸。 …… 后来听说,原定的是张立华去新疆塔城的和布克赛尔的风电项目,因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就去了塔城沙湾风电项目部;两个月后,又去了新疆吐鲁番的托克逊风电以及小草湖项目帮忙。当我在公众号上看到《风起托克逊》时,为立华,为征战戈壁、御风而行的同事们,感到由衷的自豪。这几年,新疆成了五分局的主战场。 他们说,张立华进疆后,拼了命在干,非常敬业,独当一面,如今已经是“杠杠的”。 也许,很多时候,没有选择,只能向前。因为,工作上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流金岁月里的热爱 2024年3月,分局帮扶小组来抚宁检查指导时,“实力雄厚”的物资设备总监水冰峰说,“大工程,还得刘立红来做。要说比韧劲,那吴总排第一。”可见,刘立红的实力,大家是认可的。在抚宁最艰难时刻,物资设备系统内的大咖,胡新乐、水冰峰,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出谋划策,对症下药,助力项目解决了不少难题。 胡新乐也曾说过:“在物资设备的管理上,他确实有一套,想的周全,做事严谨。”刘立红平时话不多,但带领团队把内业资料做的很扎实,规规矩矩,要啥有啥,不得不服。一是难度大,就拿材料来说,满足管理要求得建三套账。二是体量大,深惠平均每月钢筋1000吨,混凝土15000方,管理起来一点也不轻松。 和刘立红相识,是在2001年,江苏淮安的立交地涵项目。那个项目,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最终实现了10万方混凝土无裂缝,为公司捧回了鲁班奖和詹天佑奖。那时候,刘立红刚毕业,在二处管物资设备。赵处长说,“小刘干活踏实,认真,将来一定是个好苗子。”没有时间休假,媳妇就抱着孩子去探亲,那时才刚满月,就感受到了运河边的风。 2007年春天,三门峡的迎春花刚开,新疆冲乎尔项目就紧锣密鼓调剂物资设备组织进场。我负责找车、装车,刘立红负责与项目对接,明确设备进场明细和时间要求,分批运往新疆。第三天,刘立红突然和我商量:“母亲不在了,先回去办事,你替我盯两天。我和领导汇报了。”我说,“这儿有我,你放心,赶紧回去吧。”办完丧事,刘立红第一时间赶到新疆。多年后,我一直在想,他那时心里该有多难受呀。可在工作面前,只能擦掉眼泪接着干。 郑州陇海路项目开工时,领导点名,把刘立红从新疆紧急调回。从山东泰安、云南糯扎渡以及新疆的水电项目到陇海路、武汉港西、南四环的市政项目,刘立红干得风生水起,管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南四环项目部,率先实行周转材料租赁公开招标,大大降低了租赁成本,在分局是首次。首推盘扣架租赁按搭设体积结算,安装、拆除及损耗,均含在分包单价里。除了高招,他坚持每天去一趟工地,说是不去心里不踏实。 有很多机会,可以换换岗位,但刘立红说,“我还是喜欢在项目干。”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新疆。分局2007年最开始使用物资软件的项目,就是冲乎尔项目。刘立红说,“即使不睡觉,我也要把它学会。”不服输,不张扬,不显摆,作风到现在也没变。十八年过去了,物资软件已更新换代了六次,他带领的深惠项目,信息化管理依然走在前面。 也许,坚持和热爱,就是工作的本色。因为,把工作做到极致,才是“硬实力”。 2025年,是河北抚宁项目施工关键的一年,引水隧洞、进出水口、尾水隧洞、6号隧洞、排风竖井和调压井等等,都在紧张地施工中。王书记、张师傅,以及看门的孙师傅、电工班的徐队长,和我一样,一直奋战在施工一线,都是三十多年前,从十一局的大本营故乡水库走出来,又在抚宁项目走到了一起。 去年,我和儿子就是“年头出来,年末回家”,春节在郑州短暂团聚。项目部大多数职工,没有特殊情况,基本“顾不上回家”。常年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职工,可能记不得自己家在几号楼,哪个单元,门是朝南还是朝北,却能随口说出钢筋、混凝土、方木和架子管,工作上的事忘不了。回家的脚步,只有在年底才迈出。 今年,十一局将迎来70岁生日。无论今后走到哪里,都会为曾经是十一局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无论项目再远,三门峡、郑州两个大本营,永远是8000多职工心中依赖的家。十一局人的精神,也将一棒接一棒,一程接一程,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愿公司越来越好,做大做强,足迹更广,成绩更大。 愿时光深处,岁月静好。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