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化园地

【难忘70年】七十正青春,共赴山海之约

发布日期:2025-07-07 信息来源:工程公司   作者:李超   字号:[ ]

站在常庄水库边,碧水蓝天映入眼帘,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恍惚间,我意识到这已是我投身工作的第20个年头,而这一年,恰逢十一局建局70周年。我的20年职业生涯,宛如一滴微小却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公司从艰苦创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波澜壮阔征程。

 70年,在人生的长河中,是古稀之年,意味着历经沧桑、沉淀智慧;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70年恰似风华正茂的青年,充满活力与希望,怀揣着无限的可能与梦想。作为十一局的一名普通职工,我的职业生涯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无数像我这样的水电人,用青春的热血与辛勤的汗水,共同铸就了十一局七十年的辉煌成就。

回望来时的路,从锦屏水电站的崇山峻岭,到如今常庄水库的碧波荡漾,我的成长轨迹,正是十一局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2004年6月,我从十一局技校毕业,怀揣着懵懂与憧憬,被分配到西霞院项目土建队实习。那时的我,只是一个17岁的毛头小子,对水电建设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习期间,我跟着老师傅们学习测量放线、钢筋绑扎与焊接、混凝土浇筑等实际操作,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工地生活”的艰辛。然而,真正让我完成“成人礼”的,是在锦屏水电站的900多个日夜。2004年底,我背上行囊,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锦屏水电站。锦屏水电站坐落于雅砻江上,那里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得超乎想象。初到工地,我被分配担任材料员,负责施工现场的物资调配工作。2005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如猛兽般冲毁了进山的唯一道路,水泥、钢筋等建材无法按时送达。关键时刻,项目部上百名干部职工挺身而出,他们用人力将几十吨的材料从临时便道一趟趟扛过损毁路段。白天,我们在40℃的高温下清点物资,汗水湿透了衣服,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晚上,在简易的板房里核对账目,疲惫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毅。那时,我的师傅常说:“锦屏的石头硬,水电人的骨头更硬!”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底色。

锦屏水电站无疑是十一局历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在这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位水电人每一天的真实写照。我曾亲眼目睹工友们不顾危险,抢修塌方的隧洞;也见过测量团队在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中艰难穿梭,为工程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水电人的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值得信赖的依靠。

随着公司从传统施工向综合管理转型,我也面临着一次次全新的挑战。2015年,我调任中牟项目综合办公室工作,从曾经的“跑工地”转变为“写材料”。起初,我极不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繁琐的事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水电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我没有选择退缩,我努力熟悉新的工作流程,全身心投入到日常事务的处理中,下班后回到宿舍自学公文写作知识。每次投稿时,我都满怀期待,然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稿件大多未被采纳。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开始大量阅读优秀文章,用心挖掘项目上的“微光故事”。每写完一篇稿件,我都会反复琢磨、推敲、修改,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稿件成功登上了公司网站,那些“看不见的奉献”被更多人看见,也让我真切地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我已从当年的“小学徒”变成了年轻同事口中的“超哥”。每当有新员工入职,我都会在迎新座谈会上向他们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十一局从黄河之滨起步,一步步走向全球,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垒起来的辉煌成就。从锦屏隧洞中闪烁的灯光,到常庄水库夏日的晨曦,一路走来,我深刻懂得了什么是奉献与传承。那是前辈们“三块石头一口锅”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是“00后”们用无人机智能巡查施工现场的创新力量;是把锦屏精神转化为“强而优”新征程上的强大动力,也是用我的笔,写下更多水电人的星辰大海。

 七十正青春,十一局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新的征程。我愿与十一局携手共进,共赴山海之约,以平凡之我,筑不朽之功!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