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三门峡是我永远的家 |
|
|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门峡大坝建设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参与,现年87岁的张玉梅便是其中一员。 1955年,19岁的张玉梅在黄委会黄河医院当护士,黄委会是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每天处理的都是有关黄河的事务,耳濡目染下,张玉梅也十分关注黄河。 1957年,全国支援三门峡的热潮让张玉梅动心,她的家乡开封就曾因黄河泥沙的淤积,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她从小听了太多的关于黄河水患的事,十分渴望治理黄河,为家乡造福。当时,她已经与医院五官科医生张敬良喜结连理,当得知她想要参加三门峡大坝建设,张敬良非常支持。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两人便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到三门峡工程局黄河医院。 1958年11月,黄河医院迁到“新城”,这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医院,其建筑规模、机构设置、医疗设备、人员数量、技术力量等方面,在豫西地区所有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全国水利工程系统医院中也属一流。张玉梅在这里仍旧从事护士工作,在内科、外科、妇产科轮转,她如海绵吸水般地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技术单一、专业局限等问题,成为一名全能护士。 当时全院仅有护士19名、助产士6名、护理员2名,大家三班倒负责摆药、输液、术后护理,还兼顾着打扫卫生,每天忙得团团转,但是没有人叫苦喊累。那时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病人的所有照顾都依靠护士,护士岗位人手不够时,张玉梅往往半夜12点下班后,第二天一大早还要去上班。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张玉梅总是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完成当班的护理工作外,还主动协助他人的工作,练就了可以同时处理多项繁重工作的技能。休息时,张玉梅经常和丈夫进行工作交流,探讨如何减少工人患病时的痛苦。 “当时大坝建设工程局是全员参与,医生和护士下了夜班也会去工地劳动,有时候要一边劳动一边抽空给大家看病。”张玉梅表示,当时工地条件非常艰苦,卫生室在大坝右岸,道路曲折难行,往往饭打回来就凉了,凑合吃上几口,就又忙着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那时候我们没有抱怨,也没人计较个人得失,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张玉梅说。 1971年,张玉梅被任命为黄河医院总护士长。她对照河南省卫生厅的规定,恢复并健全各项制度,从基础工作戴口罩、戴帽子入手,严格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完善护理工作,严格护理操作规程。在她的带领下,黄河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同时开展各项培训和检查,开展护理技术操作比赛、考试考核,黄河医院护理队伍的水平全面提升。 张玉梅在总护士长岗位上干了17年,于1991年5月退休。回想自己的一生,张玉梅说:“三门峡就是我永远的家,我和三门峡大坝及黄河医院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假如当初我没有来,会遗憾终身的。” 文章原载于2023年10月16日“三门峡日报”公众号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