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薪火相传的工程人生 |
|
|
|
2003年的夏天,一个潮湿闷热的下午,父亲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八岁的我还不能理解生命的消逝,记忆里也只剩下母亲红肿的双眼和彻夜不灭的台灯。那时,所有人都劝她带着我回老家,可这个倔强的女人却决绝的从悲伤抽离,平静的、近乎残忍地将自己投入学习之中,她要从缝纫机前走到钢筋水泥之间,她要用自己的双肩为我扛起一片天。 我的母亲原本是蓝狐服装厂的一名女工,在蓝狐服装厂踩了十年缝纫机的她,仅用三个月时间啃完《电焊工技术基础》,取得特种作业证。从缝纫机到电焊钳,从纺织女工到技术员,母亲实现了一次蜕变。我总记得她凌晨伏案的背影,左手按着泛黄的教材,右手在本子上写满各样笔记。屋外,知了的吵闹声一阵一阵响起,却没有一丝影响她的注意力,只有窗台上那一盆父亲留下的仙人掌,在台灯下投出倔强的剪影。 在母亲的支撑下,我逐渐长大进入了大学的校园,母亲也随着我的成年,选择了去外工点上班,这使得我们总是聚少离多,母女间少了些语言的交流,却多了些心灵的牵挂。直至2015年,母亲第一次踏上非洲国家赞比亚的土地,这成了我和她之间最远的距离。犹记得临行前的一晚,难得的我和母亲睡在一起,背后传来压抑的哭泣声,我知道她的不舍。那一刻,我的心脏在胸腔里颤动,耳边是擂鼓般的心跳伴着母亲的哭泣,我想哭着留下她,却又怕加重她的牵绊。最终,我没有动,任时间随着黑夜静静流淌过去。 在她离开后,彼此再多牵挂,也只能克服时差进行视频通话。通话时,她总爱向我讲述她的工作,“楠楠,今天又教会了三个徒弟!”这是十一局在赞比亚当地建立的技术学校里一群本地的年轻人向她学习电焊技术。“楠楠,看,这是妈妈年度红旗设备的证书!”我看着证书才发现她早已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学会了吊车的操作技术,视频里传来的声音满是勃勃生机。她总是这样,报喜不报忧,而我只有在相逢时,通过她满是烫伤的手腕和脚腕,窥探出她万分之一的艰辛。当我摸着她脚踝上凹凸不平的疤痕时,再也压抑不住的泪水汩汩落下,母亲只轻声对我说:“没事的,楠楠,这些早就不疼了。” 2017年的夏天,当我第一次戴上印着“水电十一局”的安全帽时,母亲用她的双手轻轻调整着帽带。这顶帽子比她的旧款更加轻便安全,却承载着两代人的重量。“记住,帽檐要压到眉上一指,帽带要扣紧,这样才更安全。”她的叮嘱混着工地机械嘈杂的轰鸣,却又清晰的让我战栗。 初入工地,一切都是这样熟悉又陌生,和记忆中母亲工作的地方那么相似,却又如此的不同。当我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间丈量时,当我奔波于尘土飞扬的现场核对图纸时,那些在母亲工地上玩耍的记忆忽然变得鲜活起来,那时只觉得塔吊像巨人的玩具,而今亲自参与项目的建设,才发现每一个工程的建成,从来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堆砌,不是机械的图纸复制粘贴,更不是冷冰冰的数字累加,而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执着坚守,是用生命丈量安全的责任担当,是千万双粗糙手掌的共同托举。 今天,我站在工地现场,看着新一代建设者用BIM技术精准定位每一根钢筋时,无人机在云端盘旋实时传回土方开挖的进度影像时,智能安全帽的定位系统在电子围栏内闪烁预警每一个靠近危险区域的工人时,我懂得: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十一局人“建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信仰。这种信仰,藏在母亲压在茶几下的证书中,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这一刻,我仿佛理解了母亲的坚持,仿佛明白了我们修筑的从来不只是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大坝,一栋栋高楼,更是一个企业永不断裂的精神传承,这将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一个永不竣工的工程。 七十年来,水电十一局正是靠着这样代代相传的坚守,从黄河岸边走向世界舞台,从三门峡的夯声阵阵,到非洲大坝的焊花飞溅,从肩挑背扛的人海战术,到智能建造的数字革命。十一局人用“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铁军精神,将中国建造写进世界的年轮里。 七十载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十一局人必将以“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在世界大地上续写中国建造的传奇!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