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电站枢纽工程改建岁月

发布日期:2025-10-17 信息来源:郭柳生   作者:安装分局   字号:[ ]

每年的七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总能看到有关黄河小浪底水电站及三门峡水电站放水排沙的报道,每当此时就不由联想到当年三门峡水电站进行改建的岁月。

三门峡水电站,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它位于黄河中游的峡谷中,左岸是山西省平陆县城,右岸是河南省陕县史家滩村。三门峡名称的由来是河道中的两个岛屿把黄河水分成三路而形成的三道门,三道门分别称为人门、鬼门,神门,大坝就坐落在这三个门之上,截断了黄河的涛涛流水。

三门峡大坝于1958年开工建设,到1961年4月建成完工。大坝按清水高水头重力坝设计,由于当时没有考虑到黄河含沙量高的特殊性,于是在大坝投入使用后不久,大坝上游就出现了黄河泥沙淤堵的问题,致使上游河床逐年抬高,陕西关中平原土地开始盐碱化。于此同时,水库泥沙淤积迅速增加,蓄水容量锐减,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三门峡大坝就有报废的危险。

为了解决库区泥沙淤积问题,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制定了在黄河左岸开凿两个排沙孔的方案,排沙孔的底部高程低于发电进水口的高程,尽量减少泥沙在库区的淤积。当时安装发电的第一台苏联制造的125MW发电机组也停运拆迁到丹江口水电站。此时的三门峡大坝,成了当时水电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人主张拆除大坝,恢复河道本来面貌,使泥沙顺流而下,解除泥沙淤积;也有人主张保留大坝,对大坝进行改建,使大坝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大坝的改建问题,196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再次亲自主持下,召开了关于三门峡大坝的四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专题会议,会议最终确定对三门峡大坝进行改建,使大坝发挥应有的作用。决定把溢洪孔下方的施工导流底孔打开排沙,改原高水头发电为低水头径流发电,减少泥沙淤积。大坝改建后发挥防洪、排沙、防凌、径流发电四大效益。方案确定了,下一步就是施工实施了。水电十一局承担了全部改建任务。

记得那是1970年的冬天,刚进11月就下了一场大雪,天气突然变得异常寒冷,大坝的改建工程也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冬季是枯水季节,河水从山西侧的两个排沙洞引走,尾水下游筑起了围堰,尾水区的水用抽水机抽走,开始清理尾水的淤泥。从1960年下闸蓄水到1970年,泥沙淤积已经十年了,淤泥的厚度有几十米,淤积的泥沙特别粘稠,用铁锹等工具是挖不动的。当时采用高压水枪冲击淤泥,把淤泥冲开后,然后用泥浆泵把泥水从围堰中抽出。冲击泥浆的水枪,就像消防水枪那样,要两人握住才能使用。冲击淤泥人要站在泥水中才能工作。当时冬季冰天雪地,泥水表面已结有薄薄冰碴。我们穿着笨重的橡胶连体衣,站在冰冷的泥水中,双手紧紧抱着水枪,用水枪喷出的水柱往淤泥上冲击,冲击的效果就像洗面筋那样,只是把表面的泥沙冲走,大块凝固的泥沙根本冲不散,用了大量的水,淤泥根本冲不走。冬夜站在冰冷的泥浆中,身上的热量一会就被吸走了,握水枪的手也被冻得僵硬。尽管又冷又累,但那时我们凭借着青春的热情,还是坚持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战斗。冲洗下来的泥浆水,用泥浆泵抽走。

日复一日地冲洗泥浆,但效果不佳,淤泥的厚度没有明显减少。于是,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看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淤泥清走。记不清楚是哪位聪明人了,他提议用放炮的方法,把硬淤泥炸散,然后再用水枪把淤泥冲走。多年存积的淤泥,黏度很大,也有一定的硬度,这种不硬不软的淤泥,用爆破的方法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也算半机械化了。爆破用来开山炸石时威力巨大,一炸一大片,但爆破淤泥,一炸只是一个坑。每当中午人们进屋休息时,爆破淤泥的工作就开始了。一声声炮响,淤泥冲天而上,一朵朵淤泥被抛向高空,飞的最高的将近百米,随后又慢慢散落下来,噼噼啪啪的砸向大坝和尾水区域,职工们形容放炮炸淤泥犹如仙女散花,场面十分壮观。飞出去的淤泥落满大坝墙体,大坝墙体就像装修过一样凃上了形状各异的土黄色。在当时的条件下,用这样的办法清除淤泥,也给职工们带来了很大乐趣。放炮过后,淤泥飞走一部分,剩下的淤泥被切割分离,便于用水枪冲走,于是施工人员又开始用水枪冲击淤泥,然后用泥浆泵把泥水抽走。

经过这样连续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把坝前和尾水区域里淤积十年的几十米厚的淤泥清除了,为后续的进水口拦污栅和闸门的改造及发电创造了条件。事情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