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参与大坝建设 书写无悔人生 |
|
|
|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他两次投身三门峡大坝建设工地,从事教育工作时,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育英才,退休后,他积极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他就是现年85岁的张明学。 1959年,张明学从渑池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三门峡大坝建设如火如荼,同年10月,张明学同全系师生一起奔赴三门峡大坝建设工地进行劳动锻炼。那时众人被安排住在史家滩,居住条件十分艰苦,每天要步行往返于大坝和宿舍之间。 当时工地正在进行大坝浇筑,溢流孔上部已经覆盖完毕,学生们的工作是用风钻给大坝已凝固的浇筑面打毛。打毛是把已经凝固的底层坝体最上边的混凝土面凿成坑坑洼洼的麻面,让其与新浇筑的混凝土咬合牢固,所用到的工具风钻足有半人多高,钻头也比较粗,风钻开动时常常震得人全身发麻。“那一个月,我们每天都从事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但从没有人叫苦喊累。”张明学说。 1963年7月,张明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水利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中学。1965年,他又到大坝建设工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劳动锻炼。那时大坝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后期增建工程,以解决库区排沙问题。张明学起初被分配在起重班,登上25吨塔吊辅助吊装机件和各种重物,配合地面施工。后来,他又做起了架子工,在排沙洞出口依崖壁徒手搭设脚手架,为洞口外崖壁浇筑水泥壁架设操作平台。这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工作,那时搭架子用的是三四米长的杉木杆,主要用铁丝来捆扎固定,在捆扎过程中,架子工需要在木杆上爬上爬下,对手脚的灵活度要求极高,不仅要动作协调,还要适应长时间高空作业。回想起那段参与大坝建设的记忆,张明学表示,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光,他深深地被工人师傅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染,也坚定了自己日后面对生活工作中困难时的信心。 1966年,张明学在大坝锻炼结束后,又被借调到工程局宣传口从事了几年宣传工作,直到1971年才又回到教育岗位。那时学校已经有了高中部,张明学担任高中语文老师。“那时学校的教室、教工宿舍都是土坯房,宿舍在学校最里面,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大家都一心扑在教学上。”张明学说。 1999年,张明学从教师岗位退休,但他并没有因此停下奋斗的脚步。2001年,十一工程局开办老年大学,他担任书法老师,后来又相继教授诗词和篆刻课程。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张明学还不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书法和格律诗词上孜孜以求。作为三门峡诗词楹联界的元老,他曾参与三门峡诗词学会的筹建工作,常年担任三门峡诗词学会副会长,为三门峡市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作出积极贡献,并受到三门峡市政府的表彰。 文章原刊载于2023年09月23日“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