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创业几内亚 |
|
|
|
一 我国刚刚走出自然灾害困境的1964年,中、几两国签署经援协议,几方委托中国为其援建金康水电站,上级主管部门把这个任务就落实到三门峡工程局。我接到通知是委派我和杨春桂同志分别担任专家组组长、副组长,率领由240余名各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国专家组赴非洲援助几内亚建水电站。我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组织上的信任,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土包子”能和自己的专家一起援助需要的国家,担心的是中国建造水电站历史也并不长,中国人走出国门给外国人建造电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回,能否完成任务心中没底。在出国前秦定九书记、刘书田局长给我谈了话,到北京后水电部钱正英部长和国家经委方毅主任都亲自召见,交代工作任务,说:“几内亚很穷,各方面比较落后,去那里困难会很多,到那里不但要建造水电站,还要同几内亚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人民搞好关系,树立中国人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这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任务,希望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克服预想不到的困难,把工作做好,同时国内会全力支持你们。”几位领导同志的接见嘱咐真是语重心长,既是对我的鼓励,也给我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1964年4月,我乘机抵达几内亚时,专家组副组长杨春桂同志已先期到达那里,同设计院的一位副院长互通了情况就开始工作了。我国工程技术干部和技术人员也都是分期分批到达金康工地。他们出发前局领导都像送子弟兵上前线一样开欢送会、讲话、合影留念,一直把同志们送到火车上。到北京后还学习外交礼节和外交礼仪,要求每个同志在国外要处处注意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并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几内亚工人搞好兄弟般的关系。先后共分十几批,每批20多人乘坐由北京起飞的航班,途径莫斯科、阿尔及利亚、波兰到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还要再坐300公里的汽车才能到达金康工地,我们的同志都是从这条路线进驻工地的,如果乘坐轮船则要行程两万里,两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二 金康水电站坐落在几内亚壁塔区(省级),距首都科纳克里300余公里,那里是一片大荒漠,杂草丛生,一望无际,非常荒凉。一条小河和一个金康瀑布,我们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开始异国他乡的创业生涯,动手搞三通一平。在当地黑人兄弟协助下,修建了宿舍、办公室、厨房、食堂及活动场所,那都是真正的干打垒盖起来的土坯平房,有20多栋,大伙才有了安身立足之地。虽然住的是土坯墙、石棉瓦顶、木门窗的房子,睡的是木板床,可我们把里外搞的还是相当清洁、雅静,同时我们还修建了职工食堂和能容纳200多人用餐的大饭厅,修建了卷板厂、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机械修配厂、汽车修配厂、汽车停车场以及储存各种物资、设备、工器具的厂房、仓库等,要完成水电站建设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对我们专家组同志的生活相当关心,除了在国内本单位所发工资外,每人每月还有专供伙食用的100元生活补助费,超额还可以报销,所以在生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另外生活津贴(即零花钱)组长、副组长每月60元,其余工作人员一律是40元。那里和国内不同,没有粮棉油等供应标准,肉蛋鸡鸭也没人供应,粮食从当地市场上采买。主食大家尽可以放开肚子吃,所以同志们都相当满足、高兴,也没有了粮票多少之争。当地的黑人不种地,于是便没有蔬菜,只有靠国内运送蔬菜、酱菜等菜类,因为运输线太长有时候也供应不上。当地群众大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既不吃猪肉也更不会养猪,我们也就买不来更别说吃。副食也没有,主要是靠国内供应。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自己动手种菜、养猪。当时有个叫赵明惠师傅的带头从国内邮寄蔬菜种子,试种,当地气候、温度条件相当适宜,白菜、萝卜、西红柿、土豆、瓜类试种都很成功。后来全专家组的同志们就自己动手干起来,满足了蔬菜自给的需求。各队班组又加工一些种菜工具,锄头、十指耙和铁锹之类,因大家都是单身汉,便有业余时间充分运用在种菜上,菜的品种越来越多、越全,可以达到随时吃新鲜蔬菜的要求,国内所有的品种也差不多都引进来了。特别是西瓜的试种成功,引来当地许多官员的参观,他们边品尝边高兴的说:“甜美的大西瓜,中国人在非洲创造了奇迹。”临走时还要带几个送给亲人朋友。 几内亚过去是法国殖民地,法语是官方语言,而当地群众却惯讲当地土语,我们初到那里时和他们的沟通是一很大难题,当地人不种地,靠吃芒果、香焦、野果充饥或狩猎,生活还处于原始时代的刀耕火种。我们的同志初到金康工地,生活很不习惯,那里天气很热,蚊子多,苍蝇多,老鼠多,传染病也多,老鼠大的不怕人,对职工影响很大。开始时一些同志受蚊蝇干扰吃不下饭,干脆端上饭碗钻进蚊帐里吃,后来加大防病治虫才有好转。由于语言不通闹出了一些笑话,冯建功同志去购猪娃准备喂养,找到当地中介人说:“我要买猪。”因语言不通,他就把手放在头上耳朵两旁,表示我要买大耳朵猪。中介人当即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来几个黑人姑娘,他以为要的是长头发女人,当时被我们婉言谢绝了,并让翻译向他们说明:“是让你帮我买猪的,中国专家都是有妻室、有家庭的人,不要姑娘。”从此我们的同志开始学习法语和当地土语,翻译人员也有所增加,加之几内亚工人也学习中国话,以后双方用语言加手势比划一切都可以沟通了。 为了让同志们吃上猪肉,公、母猪买到后由炊事班长陈朝胜和炊事员同志们喂养。腾津蒲大夫不但为职工防病治病,还自愿担当起养猪、阉猪、杀猪的任务,成了有名的猪倌,保证了大家吃猪肉的需要。当大家吃上自己养的大肥猪时,交口称赞他的功劳。开始大肥肉一大碗一大碗的吃,以后肥的就吃不下去了,变成吃瘦的多肥的少。同志们对靠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非常满意,这就是自己动手劳动的收获。 在金康工地,我们的干部同在国内一样参加劳动,干群关系团结融洽,特别在水电站截流时,干部都到现场第一线。水大冲垮了围堰,当时我站在一个土包上指挥大家撤退,待机械、设备、人员撤完时,我的脚下也被水掏空。我没有发现,一位工人师傅拉了我一把,刹那间土方塌方,我险些坠入河中葬身异国他乡,可我却没记住这个师傅的名字,是他救了我的命。他这一把引起了我很久的反思,工人师傅关爱我,而我应该怎样去照顾他们呢?打那以后我特别强调安全第一,其后发展为在保证人身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一直挂记着工人师傅的安全,万一出一个伤亡事故,我都无法向祖国和亲人交代。当同志们一个不少回到自己的家,我才放下心来。可以无愧的说,我带出的这支队伍全都平安回到温馨的家中。 我们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关系上相处的相当好。壁塔(省级)区长不断到工地来,一是关心电站建设进度,再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忙。我们请他吃饭,许多新鲜蔬菜、瓜果他都亲口尝一尝。西瓜试种成功让他眉开眼笑,说:“你们中国专家真能,什么都会干,你们这些奇迹一定会在我们这里生根开花的。”当我们的同志穿的衣服破烂和不足需要更换时,他就让我们的人到他们的仓库里随便挑选,只要合适穿上就走,当然事后还是付了钱的。几内亚国家电力局长也常到工地来,我们交上了朋友,我到科纳克里开会也总是到他府上拜访做客。他们热情招待比较友好,还照相留念。几内亚总统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曾两次到工地来,一次是1964年7月2日,金康电站正式开工,杜尔总统参加了典礼仪式,第二次是1966年6月7日,电站工程验收移交。原计划两年完工的电站,提前一个月完工,实际一个月前已完成试发电。我们全体专家、工人热烈欢迎,当他看到电站建好发电时非常激动,大喊中国专家好!中国人好!振臂高喊毛主席万岁!我也带头喊了杜尔总统万岁!从总统和随从官员及普通百姓都对中国专家有着非常友好的感情。1966年9月中国专家逐步撤回祖国,我同徐德、柴泽民大使回国途径法国巴黎时,我驻法大使黄镇将军亲自接见说:“你们在几内亚建电站影响很大,为祖国争了光。” 三 中国有句俗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现实是:“兵马一动,飞机先行;海上轮船,保障供应。”后勤保障方面,从上海、天津、广州港口到几内亚科纳克里港口,不论空中还是航海都是数万里。国内局援外处、总局援外处对我们在国外所需物资、材料、器械设备和生活必需品都是有求必应,给予充分的保障。专家组同志们是非常满意的,这么数万里的补给线,能使我们生活好和工程顺利完成任务,确属不容易,援外的职工家属工作做的也很出色,他们是家属的贴心人,对在国外的援外职工给予很大的关爱和支持,这里也有她们的贡献。科纳克里转运站同志们也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科纳克里到工地300公里,所有转运任务,我们汽车队人员是立了大功的。我们100多辆汽车仅有两个老司机,担任调度员的王凡加、袁立增指挥和雇佣100多黑人兄弟当司机,每天要运数十吨和上百吨物资,天天如此,工程提前完成没有他们的努力是不可想象的。当然那些黑人兄弟开车干活也是非常卖力,他们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在那里曾多次雇佣黑人朋友同我们一齐加班赶进度。每天食堂都免费赠送午餐和晚餐,当他们吃到送给的中国饭菜时总是说中国饭好吃,所以干劲十足,加强了中、几人民间的友谊,回忆起就难以忘怀,中几两国人民永远友好。 在金康工地职工文化生活方面还是比较活跃的,大家下了班或工间休息就玩玩相棋、扑克、跳棋、军棋,也和黑人朋友一块玩,谁输了就刮鼻子、贴纸条,有时也闹的哄堂大笑。祖国人民的关怀更是同志们的精神支柱,如水电总局朱国华和本局郝占凤局长都曾亲到金康工地去慰问,送来茶叶、烟酒物品。大家深深感到祖国亲人的温暖和爱意。国家文艺团体到几内亚慰问演出,还安排专场到工地为同志们演出节目,都受到教育和感动,激动的热泪盈眶,深切体验祖国人民和我们在一起。 我局的专家和技术工人为金康水电站安装了4台800kw机组,可供壁塔、拉贝、达巴拉、马木四个城市之用,成为中国制造的夜明珠。 实践证明我们的水电工人最能吃苦、最敢于战斗、善于战斗,利用有利条件战胜艰难险阻,勇于艰苦奋斗,战斗力很强的一支队伍。他们的创业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应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毛主席说过,我们加入联合国,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和中国专家组同志们在非洲的行动有紧密的联系。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创造业绩,是立了功的,我愿重笔浓墨书此事留给后人。 附打油诗一首: 万里黄河第一坝,党叫干啥干好啥。两次飞往几内亚,专家组长非专家。团结群众一起干,搞好工作靠大家。立足黄河三门峡,建设改建全参加。国内国外搞水电, 毕生精力献中华。 崔克良 1925年生,河南温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1957年到三门峡工程局工作,曾任中国援助几内亚金康水电站专家组组长、局党委书记、局革委会主任等职。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