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截流记 |
|
|
|
1993年月12月29日,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胜利截流,实现了“当年投标、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的夙愿。我局石漫滩工程指挥部广大干部职工用大写意的手笔绘出了石漫滩的宏图。 迅猛进点 1993年7月28日,我们接到石漫滩工程中标的通知。8月3日,由36名员工组成的“先遣队”,从国家重点工程故县水库工地启程,担负着粮草先行的重担,远征八百里当日到达石漫滩,当日食堂冒炊烟,当日开通电台,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进军从此拉开了序幕。故县——石漫滩,前方后方一条心,八百里运输线上每日都有我局满载施工物资的车辆和参战的职工队伍。滚河河水迂回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石漫滩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到一个月,200余套设备,五百名“将士”已云集于此,安营扎寨。 阴雨绵绵八月天,职工们放下被雨水打湿的行李,洗一把脸上的征尘,扛上工具,从滴水潮湿的新房里奔赴到施工三通一平的劳动中。滚河平时涓涓细流,但一遇雨水,河面宽广,职工们修路、架线等都要从齐腰的水中渡过。这些同志一个月内雨水汗水交织在一起,身上的衣服没有干过,但职工们没有一个人说出一个“苦”字。大家心里明白,来之不易的石漫滩工程是一个特殊的施工项目,几乎没有给施工的准备时间,一切工作只有靠抢。在30天的时间里,左右岸高压线架通,埋函管,吊钢桥,使滚河东西相联。60立方米、40立方米、20立方米空压机供风,通讯、照明开通。200余套装载、挖掘、运输等设备运行调试。这一切都是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建管局称之“进点迅猛,队伍精神好”。 战前动员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提出了一个大胆目标——年底截流。目标明确后,指挥部便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发出了“奋战一百天,实现年底截流”的总动员令,向职工讲明形势与任务,指出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石漫滩工程中标无疑是我局的大好机遇,有了机遇就要抓住它、利用它壮大自己。截流是一场政治与经济共溶的硬仗,是对全体职工胆量与信心、实力的较量,是能否在淮河流域打开局面的关键。此一决战只有胜不能败。从而调动了全体参战单位、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这一积极性在主体工程开工后的战斗中成为职工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支柱。 向着截流目标顽强奋战 9月15日,主体工程开工,一个以截流为主攻目标,以导流明渠和上游围堰为主战场的攻坚战从此打响。两个关键项目的任务是:379米的导流明渠开挖土石方60000立方米,上游围堰填筑达到94米高程,开挖土方5万立方米,回填土方、砂砾石不少于180000立方米。 截流战首先碰上了一软一硬的遭遇战。 主攻战场打响后,各施工战场受到地质天气条件的影响,碰到了石头硬地层软,一时间困难重重,形势严峻。 上游围堰挖填,在运输条件好,料源充足的情况下,到年底达到94米高程已经是很吃紧的项目,更何况淤泥较深,齿槽开挖受阻,大型的施工机械不断陷于泥潭中,台班消耗量大,大大降低了机械的使用率,难上加难。 11月6日,一场早到的罕见大雪使工地连续雪冻25天,上游围堰土方施工被迫停工,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施工工期又压缩了25天。由于雪雨的原因,原附近黄土场料含水量大,不能使用,土料告急。新料距堰体几公里,运距远,效率低。基坑的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夹泥厚,砂砾石难以取出,本来可用基坑挖料填筑堰体的计划不能实现。 明渠岩石级别高达15级,硬度高,明渠上横穿两条高压线路。线路与爆破岩石地段仅有20余米,如有一石飞出击中电线,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保护线路,必然要控制爆破量,人力物力消耗大,施工进度受影响。由于水位和淤泥的原因,施工道路皮软,给运输增加了难度。岩石硬、道路软则构成了石漫滩工程施工的一大特色;溢洪道钢筋砼开挖量超出原设计方量,爆破拆除难度增大。 在局“全局支持石漫滩工程建设”的指示下,局职能部门的技术强将先后派往石漫滩,汽车分局大车队、小浪底二、三公司机械也奉命参战,与五分局密切配合,在石漫滩水库工程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并肩战斗。 石漫滩水库工程指挥部赋于了总调度室生产指挥权力,指挥部所属各单位施工人员和机械的劳动使用均由总调度室指派,在单位部门之间的生产发生矛盾时,总调度室作最终裁决。在施工中,为了提高有限的使用率,一台机械有时一班就被调动几个地方,但没有发生一起有令不行的现象,使整个施工一盘棋。 现有的施工机械,在工期短,超常规的情况下,显得严重不足,只有靠合理调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明渠开挖上,按常规的钻孔爆破,年底截流是一句空话。二、三公司的两台进口钻机换下了手风钻,大大提高了班强度。工程师赵万林同志,从炮响的第一声起,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精心计算参数,大吨量的爆破,一次失败就有可能冲断线路。警报拉响了,赵工和爆破人员,驱走了行人,退出了机械,可他们却又附到距爆破很近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石块飞出时,他们恨不能用身体去堵炮眼,以强烈的责任感度过了75个日日夜夜。明渠进出口二方、四方挖掘设备集中开挖,为保证二方、四方的正常运行,维护人员24小时围着机械转,尽量地使七十年代的旧挖掘设备满足先进爆破工具的要求;汽车分局增加出碴的运输车辆,使钻孔、爆破、装运流水作业,环环相扣,进度加快。导流明渠终于在11月30日全线贯通。 上游围堰齿槽开挖中推土机一部部被陷,只好一部部地拖出,待命的推土机随时作救驾和增援,在所有推土机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调用了反铲,使齿槽开挖在困境中前进。反铲够不到的地方,只好出动人力挖泥清淤。在围堰的填筑中,为了争得施工的主动权,把雨雪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担负施工的五、六工程处在雨雪到来之前,铺设塑料薄膜,雨雪过后,全体人员便到围堰搬冰扫雪,立即恢复施工。 泥软的道路使王牌奔驰、康巴斯、815的半轴、钢板不知断了多少,庞大的修理队伍远远跟不上倒下汽车修理的需要。道路软,可人心齐,意志坚。指挥部抽调了一批机械和人力,下大力气作道路的维护,垫了沉,沉了垫。不到8公里的施工吃掉了明渠的5万方石碴。 为了保证计划的严肃性,每日的生产碰头会随进点的开始而实行,对当天的生产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布置第二天的生产任务;每月生产计划对前月工作进行回顾,对当月的生产任务进行安排,旬计划根据月计划的总任务进行分解,使件件工作有布置,项项任务有落实。 在保截流决战中,领导干部亲临现场,成为吃苦耐劳的表率。从指挥部领导、机关部室负责人到各处厂的领导,不论刮风下雨,冰冻寒霜,坚持在工地一线解决施工中的难题。 为了保主战场,指挥部实行了项目责任制,由两名副指挥长挂帅,分别负责导流明渠和围堰施工。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指挥长宋桂嵩,年过半百,每天十几个小时在现场指挥,不分白天黑夜,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总调主任刘松林把工地当成家,在截流的最后冲刺阶段,每天睡眠不足三个小时,硬是顶了下来;五处处长孙志新,副处长李绍钦、队长姚红军、张东刚,六处副处长李长银、技术员徐孝国、机电安装工程处副处长刘建国等同志任劳任怨和工人们泥里雨里滚打,仗打急了,常常“连轴转”,馒头带到工地,喝口开水就是一餐,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在施工最为紧张的时候,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也成为生产的劳动力,“卫队”们挖泥、搬石、拉电缆等,这些连民工都不愿干的活,他们已是家常便饭,模范的行为带动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职工们更是以苦为荣,整个施工实行三班作业,实际上是两套人马,每人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冬季到来,河道里寒风刺骨,职工们并不因为天气的恶劣而休停。电工们为了抢修四方电铲,有时在冰冷河水里一站就是几十分钟,机修人员吃在车上,睡在车上。几个月没有登家门。有的同志家人有病,他把家里的电报塞到床头,仍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修理工刘新伟随叫随到,为了抢修机械,钻到车下,不修复不罢休。身患心脏病的老工人叶维行以工作为重,带着药片坚持工作。他们知道截流是背水一战,九分的努力都可能等于零,再苦再累这一场争气的仗也要打胜,打胜了才是对家人、对工程局的报答。今年,职工们收入并不高,但在支持石漫滩工程建设上,广大职工涌跃集资用于更新设备,表现出自觉为企业分忧的高度主人翁精神。 为严格工艺作风,保证施工质量,测绘技术人员跋山涉水,及时完成了大坝上下游围堰左右岸边坡的原始断面测绘,施工控制网和高程的测绘工作,测量水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施工中,加强了试验和质量检验工作,把施工质量和职工工资挂起钩来。严格按照要求开挖、填筑、铺设、碾压。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返工重来,整个施工精益求精,经有关部门检查,均达到验收标准。 施工到了冲刺阶段 从11月6日起连续25天的雨雪,给年底截流布下了阴影,二个多月来的苦战眼看就要付之东流。12月初天气放晴,在紧要关头,建管局、设计院和我局联席会议召开,提出了三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又坚定地提出年底截流目标不变。会后,指挥部通过层层发动,又重新振作了职工向着这一艰巨任务而冲刺的积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现场指挥,利用倒计时的方法,每日通告距截流日期和工程量。运输车辆多拉快跑,车车相随,一时间围堰形成了决战之势,日产量均在5000立方米以上,龙口之战更是热火朝天,胜负就此一搏。 指挥部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仗越打得紧,打得越苦越是要加强后勤的服务工作。后方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生产排忧解难。指挥部组织了专门的采购人员,对主攻战场的一些设备、零件不论大小,不论何时,只要需要购买就立即动身采购。为了提高机械的使用率,物资部门送油到机车旁;后勤部、工会把最好的饭菜送到工地;最大限度地缩短交班换车的时间。12月28日,20#左右岸上游围堰分别升至H94,截流一战宣告胜利。 石漫滩水库工程终于提前胜利截流了,而更加艰苦的第二战役——基坑开挖的战斗正等待着他们,远离家乡的前线施工队伍,又精神抖擞地向着第二目标挺进。 1994年1月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