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故县水库建设记实

发布日期:2025-08-25 作者:陆文   字号:[ ]

从远古洪荒开始,中国人就盼望着征服黄河。几千年岁月过去,这一民族夙愿却一次次地被咆哮肆虐的黄水无情地吞噬了。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站在黄河之畔的邙山顶上,看着滔滔东去的黄河说:“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1955年,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第一个黄河治理规划。同年底,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十一局前身)成立,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这支英雄队伍揭开了新中国治黄事业的序幕,同时也确立了他们的使命,兴利除害,征服黄河,造福人民。

三十年来,水利水电十一局转战黄河干支流,先后建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伊河陆浑水库。1978年,在刚刚完成渠村黄河分洪闸工程之后,全局职工就挥师西向,来到洛宁故县乡的寻峪沟,建设在黄河中、下游防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故县水库工程。

 

眼前只有一些破破烂烂的简易房,连接坝址的是一条迈步都能扬起烟尘的土路,工程虽然是“三下、四上”,但以往完成的施工准备工作却十分有限。

为了缩短施工准备时间,加快施工进度,全局职工积极克服困难,在边设计边出图,边准备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导流隧洞和两岸坝坡的施工。

根据故县大坝建筑物的设计和坝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导流采用隧洞和基坑过水围堰相结合的方式。为促使大坝主体工程能早日开工,首先必须完成导流隧洞。在风、水、电尚未供到施工现场之前,工人同志们就用大锤钢钎开始了右岸坝坡的打眼放炮,大型施工机械未到施工现场,工人们就推着斗车出碴……

1979年7月1日,经过180天日夜奋战,481米长的导流洞上部开挖全线打通。

10月20日,导流洞出口顶拱衬砌任务提前25天完成。

10月31日,导流洞进口喇叭段开挖任务提前5天完成。……

导流隧洞穿过了三条断层,坝坡开挖也是山高坡陡,总削坡高度达160米,施工难度较大,职工们在施工中采取了切实的技术和安全措施,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被誉为无血洞,无血高边坡。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职工们胜利完成了右岸导流洞的开挖、衬砌和闸门及启闭机安装。与此同时,两岸坝坡近40万立方米的石方开挖也基本完成,工区公路,永久性公路桥和几十公里长的供电线路架设也已完工,为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0年10月7日,故县水库工程胜利截流。

虽然故县大坝设计长315米,高121米,混凝土浇筑量162万立方米,工程量可列入全国十大高坝,但对于建设过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十一局广大职工来说,并没有被工程的艰难所吓倒。截流后的大坝基坑砂砾石覆盖层厚约12米,开挖总量达33.4万立方米,原计划三个月完成,鼓足了干劲的职工们日夜奋战,仅用49天就提前完成了任务。

1981年5月14日,20点15分,三立方米履带吊车,将拦河大坝第一罐砼浇入13号坝段甲块仓号内,这标志着故县工程开始进入主体浇筑阶段。

从此,水利水电十一局在故县水库工程的施工中,开始迎接着一个个接踵而至而且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挑战。

先是坝基发现了地质小断层,构造挤压带与带状风化体,在我国已有的混凝土高坝工程中是从未遇到的最差的地质条件。部分工程不得不停下来,进行重新勘测、设计。

自然环境也严重地影响了工程进度。故县工程施工导流是采用导流隧洞和过水围堰联合导流,而过水围堰经设计论证是按非汛期20年一遇洪水设计,因而在大汛期,它的防洪能力较低,每逢汛期,基坑的大型施工机械和材料必须随时准备撤退。洛河一旦发生洪水,围堰漫溢,基坑即被淹没,施工就被迫中断。从1981年——1983年,基坑过水就达7次,全局职工每一次都顶风冒雨,一身汗一身泥地汛期抢险,汛后清淤,水进我退,水退我进,既确保了安全渡汛,又抢得了工期,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故县工程原计划1989年拦洪发电,1990年扫尾。但是为服从国家计划的总安排,工程未能按合理工期进入施工高峰。在施工高峰期的1985年至1988年间,国家每年削减投资近5000万元,每年的投资任务,两三千人来做已绰绰有余,工地一下子多出了五六千人。当时又正值国家改革基建体制,把施工企业推上了社会,一时间十一局这个底子薄,包袱重的老企业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为保证工程继续施工,同时保住这支水利水电施工队伍,使之能继续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面对工程任务少,部分职工停工待业的严峻现实,局党政领导自觉承受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困难,眼睛向内,及时采取措施,下决心、靠改革、靠搞活,靠发扬主人翁精神,探索着一条坚持以故县工程施工为主,积极发展对外投标承包、自办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几年来,全局干部职工一直在困境中奋斗着、拼搏着……

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是十一局的优良传统,刚进入工地时,生活区寻峪涧河夏天经常发洪水,职工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业余时间在河滩里捡块石。职工们靠着用自己的双手捡来的块石,筑起了数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意识就越发强烈了。

——故县工程原设计开采的砂石料,需要打一条80米长的隧道,用机车经专门修建的窄轨铁路运到坝址区的砼拌和系统。这种运输方式工期长,也不经济。十一局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学习矿山使用架空索道运输的经验,在国内首次将索道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成了长2.54公里的双线架空索道,取代了机车运输。索道运料耗能小,管理人员少,初步计算可节约砂石料运费280万元,而且完工后,设备大部分均可回收,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砂石料运输辟出了一个新途径。

——故县工程主体砼量达162万立方米,按照设计,需耗水泥40多万吨。十一局在施工中一直坚持对砼实行双掺措施,既掺外加剂、掺粉煤灰,以节约水泥用量,并增加砼施工中的和易性,减少大坝混凝土内部温升。尤其在掺用粉煤灰方面,一是因地制宜采取湿灰干掺的工艺,二是在经过反复试验并征得设计同意,在确保大坝质量的前提下,在坝基和水位变化区扩大了砼掺粉煤灰的使用范围。据初步统计,故县工程已掺粉煤灰约3.8万吨,节约水泥近2.5万吨。

——在施工中学习并采用了塑料拔管新艺,代替坝体冷却钢管,节约钢材400吨。

——全局青年开展了“五小”活动和双增双节活动,创造了近百万元的效益。汽车运输分局的年轻人,自己动手修补损坏的轮胎。重达200多公斤的车轮,因为没有铲车,他们就用双手翻来倒去,半米以下的破口子手到“病”除。遇到大裂缝,打毛、缝纹、化油、粘接,经小伙子们一折腾,一个轮胎净节支70元……

大坝在持续地上升、上升。

1989年,故县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家进一步实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压缩基建投资规模的情况下,这一消息对全局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水利部、河南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省计经委、水利厅和洛阳、三门峡两市及洛宁、卢氏领导,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故县工程,多次深入工地指导工作。故县工地上又掀起了大干的热潮。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当时,局领导多次及时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宣传了《人民日报》“4.26”社论和中央文件,并亲自作动员,号召全局职工以实际行动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人同志们响亮地提出,我们要大干苦干,干出成绩来反对动乱。四、五、六三个月,工程施工月月都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创大坝月浇筑砼三万立方米的好成绩。大坝接缝灌浆通过艰苦努力,也在五月份提前完成计划任务,确保了故县工程1989年安全渡汛。

全局职工深知自己肩负的光荣职责。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促进豫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浇出一个优质的大坝,全局开展了以质量为突破口,以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为重点的治理整顿工作,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反对“一切向钱看”,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形成了舆论,使故县工程施工质量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全局又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的,一面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狠抓企业升级上档,切实加强和改进了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并全面贯彻实施了企业“三标”,全局职工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进入了省一级和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

巍然耸立的故县大坝,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载了十一局职工的追求、渴望、光荣与梦想。

全国劳动模范浇筑大队木模队队长王超明,搞治黄工程已逾20个春秋,黄河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鬓发,他一个月总要加20个班,一年干400多天的工作量。他家在农村,收麦收秋期间,又是大坝浇筑的黄金季节,年年岁岁他总是一咬牙,把心“沉”在大坝这一头。偶尔探家,妻子把门拴上不让进,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

老标兵石景华,有一身过硬的电气维修本领。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哪儿的电气设备有故障,他一准赶到那里。一次,他刚吃晚饭,听说吊车在吊发电厂房大梁时突然失灵。他二话没说,丢下饭碗就上了工地。待他处理完故障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四、五点钟了。

高级工程师张堂辉,广东梅县客家人,乡音未改,却在黄河上奋斗了30多个年头。他熟悉大坝、熟悉工地的一切,虽然艰苦的条件劳累的工作使他心律不齐,又黑又瘦,可他一上工地,就连年轻小伙子都气喘吁吁地跟不上他。他常说:“再不干就没时间了,一生能摊上建几个大坝!”

一生能建几个大坝!只有水利水电职工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也只有水利水电职工才能真正理解这感慨的全部含义。许许多多的老水电们退休回家了,他们是壮志未酬,含着眼泪离开工地的。

1990年4月30日夜,六位青年把一块混凝土浇到了海拔553米的坝顶。伴着鞭炮声和长鸣的汽车喇叭声,班长冷庆和他的伙伴们,一一把名字刻在了大坝的防浪墙上。

这是新一代征服黄河者的光荣,是永远不朽的光荣。

萦绕在青年人心灵中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这种光荣。工地二分局团委书记杨廷泽说,25周岁以上的青年至今还有36%的人没找到对象。“他们都是绝好的小伙子,技术员、中层干部、生产主力,就是山区太偏远,条件太艰苦。”

他们说渴慕温情、渴盼港湾,他们说山风好大好大,山路好长好长……

现在,投资6.3亿元,库容为11.75亿立方米的故县水库即将下闸蓄水了,一个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将奇迹般地出现在洛水之上。故县水库的建成,可在发生特大洪水时,削减花园口洪量5100立方米/每秒,使大功分洪区的75万人免遭淹没;防御千年一遇洪水,可少用有中原油田和150万人口的北金堤滞洪区;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可争取不用有15万人口的东平湖新湖区;还可使洛阳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122年一遇,灌溉102万亩土地,每年发电1.82亿度。

这是黄河中下游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和愿望,这是水电建设者的骄傲和光荣。

洛水无言,它却永远铭记,十一局职工十三个春秋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

崤山傲立,它将永远敬仰十一局职工的骨气、坚贞和忠诚。

1991年2月

 

陆  文  1963年8月生,广东汕尾人。大专文化,现任十一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高级政工师。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