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群巍巍——记小浪底进水口工程中的十一局人

发布日期:2025-08-28 作者:窦伟   字号:[ ]

高耸的塔吊,其长长的“手臂”不停地摆动,传递着建筑材料的各种施工车辆穿梭往来,巨大的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这就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主战场之一的进水口塔群工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进水建筑物。滔滔黄河水将由塔群的孔洞中俯首通过,发挥防洪、防凌、供水、发电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建设者们在此创造了用13个月完成27个月任务的奇迹。这,不是比工程本身更令人感奋吗?

进水口呀,我们终于来了

在中条山脉与秦岭崤山夹峙的中游,是豫西峡谷。千古黄河流过这里,奔向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小浪底。从此她挣脱了峡谷的束缚,奔向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就在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上,一座治黄史上最伟大的工程正在崛起。

对于小浪底工程,十一局人有着特殊的情感。1991年,小浪底前期工程开工,十一局承担了近三分之一的工程,并为前期最终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在1957年,十一局人就因建造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而赢得了“治黄第一军”的美誉,从此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母亲河上的又一项伟业就在自己家门口兴建,这些黄河儿女怎甘心做旁观者呢?

1996年,CGIC的进水口混凝土浇筑工程以劳务总承包形式招标。9月4日,十一局人凭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智慧以7500万元劳务费中标。

喜讯传来,全局欢腾。参与小浪底主体工程建设,不仅使我局获得自1987年步入市场以来投标工作中的最大胜利,而且还使我局有了一个绝好的锻炼队伍的机会。十一局人在此立下了铮铮誓言:全力以赴干好进水口工程,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于是,短短一周时间,一千多名精兵强将进军小浪底,形成了会战进水口的态势。

成功,缘于艰难中的拼搏

小浪底工程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一系列技术难度享有“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进水口就是其难点之一。

1994年,二标承包商组织施工以来,由于现场管理不善,施工队伍素质差,以及设计的变更,地质条件恶劣等因素,到1996年2月,进水口工期已延误14个月,这无疑为小浪底工程能否在1997年按期截流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工期紧,任务量大,施工难度高,这些还不是建设者们所面临困难的全部。由于语言不通,思想观念不同,管理方式迥异,造成了相互不理解,经常同外商发生的碰撞、摩擦,给施工组织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还有,由每天8小时工作制变为12个小时工作制所带来的不习惯,繁琐的施工规范要求所引起的不适应,以及对外商先进施工设备新型材料的陌生……

种种艰难险阻,考验着十一局人,经过了40年“苦心志、劳筋骨”锤炼的十一局人,对此想到的只有四个字:迎难而上。

DOKA模板,使用标准高,效率高,他们是头一次接触。为了尽快掌握DOKA模板精细的安装技术,他们在工地认真地观摩、实践;回到营地,参加培训学习;该休息了,可还在用心体会。仓号一个个接连被他们准备出来,可CGIC的世界一流混凝土浇筑设备、ROTEC塔带机却跟不上了,外商的图纸、材料等也跟着供应不上了。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进水口形成了仓号等待浇筑的局面,这促使CGIC不得不又架设了一条塔带以满足进度的需要。

“小浪底是中国人自己的工程,是十一局的信誉工程,我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好!”这样的信念始终在激励着建设者克服一切困难,朝着赶工目标奋力拼抢。他们在这其中实现建功育人的同时,也在外商面前树立起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3号、4号发电洞浇筑空间狭小,ROTEC 浇筑机伸不进去。在外商一筹莫展时,我们的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经验,制作出了溜槽,通过它把混凝土顺利、准确地输送到了发电洞内。外方工程师睁大了眼睛,惊奇地盯着这个灵巧的装置,连声赞叹:棒极了,简直棒极了!

在摩擦中融合,在碰撞中统一。十一局人以顽强的作风感动了外商,以精湛的技艺取得了外商的信任,良好的合作局面逐渐形成,双方协调一致朝着九七截流的方向共同努力。

建设者们刚进点时,进水口塔群还只是处在171高程的一层底板。作为业主的小浪底建设管理局考虑到进水口的施工难度,因此给十一局定的目标是,在九七截流前,塔群达到185高程。施工两个月后,业主看到进水口突飞猛进的变化,遂将截流高程改为190;到了1997年2月,十一局的出色表现再次使业主充满信心,要求十一局“向195高程冲击”;到3月,水利部副部长兼小浪底建管局局长张基尧再次将进水塔截流标准提高,对十一局提出:“确保整体达到195高程”。一年之内,三改截流高程,十一局由此显示出的强劲实力,轰动了小浪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十一局人以自己的创造力使进水口有了今天这样雄伟壮阔的场面;通过自身实践,印证了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奉献精神可歌可泣

从合同关系上讲,进水口的建设者是外商雇佣的劳务,可他们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劳务”本有的涵义。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出的是主人翁精神。建设者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腔赤诚,用汗水浇铸塔群,在一步一个脚印朝着高标准、高质量截流目标奋勇前行中,展现出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和无私奉献的壮美风采。

副局长王宗敏兼任小浪底施工局局长时,正是大队人马进点施工的初期,千头万绪需要他一一理顺,这像一块巨石压在肩上,他没有一刻是轻松的。多少个夜晚,他伏案细致地研究施工方案,屋内灯光至次日清晨。因大脑长时期过度疲劳导致了神经衰弱,他只有借助于安眠药才能入睡。

施工局局长高留发,一年仅有的几次回家,还是趁着回局里开会的机会。

施工局副局长毕海夫、汪云芳,一天到晚泡在工地,各个仓号之间来回地跑,他们笑言自己“天天在走长征路”。

二分局副分局长周广军进了仓号,不是绑钢筋、立模就是震捣,他手脚麻利地一个一个干,出仓号时经常是一身泥浆。

建筑总公司总经理陈作军,为了1号明流塔A块的拼抢,48小时没出仓号,等仓号终于抢出来,他因口舌麻木发不出声了。

一分局项目部经理王敏生,妻子怀孕期间,他没有回家看望,当妻子抱着新生儿来工地看时,他还是心系工地,妻子嗔怪他“工地比家里更吸引你”。

这一个个带头人用自己的言行,树立起了威信,成为进水口赶工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的带动下,职工们以极大的建设热情投入到施工中。

一分局项目部有个叫黄继梅的女孩,她大学毕业后,来到进水口干起了材料管理,每天繁重的工作累得她直掉眼泪。就是这位在家里没干过重活的“娇女儿”,当家里为她又找了一份城里工作时,她还是选择了工地。

年轻技术员刘沐,因发烧引起脚部淋巴结肿大。他白天工作,晚上输液,领导安排他回家休息,他死活不肯,说“这点小病算什么”。

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他们一天12小时工作,从没有节假日。家在三门峡,坐车两个小时就到,可为了进水口“195”这个施工目标,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成了当代的“牛郎织女”。1997年的春节,建设者们就是在工地,伴着机器的轰鸣声度过的,真是“年关将尽夜,万里无归人”。在进水口最紧张的六、七、八月份,施工局基本没有一人回家。有这样一句“小幽默”:节假日里,在三门峡凡是看到只有母亲带着孩子上街、游公园,那十有八九是十一局家属。听了之后,令人落泪。十一局人为水利建设到底付出了多少?

同城里工作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少了许多现代生活的享乐,更多的是享受工作的乐趣。工地上一幅对联写道:“治黄河一生求索有始有终,建水利四海为家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代水电青年的胸襟。

收获无价

1997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条新闻引人注目:小浪底主体工程之一进水口塔群,曾由于种种原因延误了14个月的工期,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的建设者进点施工以来,经过13个月日日夜夜的艰苦拼搏,不但抢回了拖后的14个月工期,而且使进水口塔群提前10天达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截流目标。电视画面上,小浪底施工局局长高留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广大干部职工提出了‘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截流拖一天’的响亮口号,奋力拼抢施工,终于使塔群提前达到195这一高标准高程,此时此刻,我心里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特别兴奋!”

1997年5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到小浪底视察,在进水口工地,建设者们用欢呼声和掌声迎接着委员长。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向乔石介绍“水电十一局建设过三门峡”时,乔石微笑说:“我听说过。”

小浪底进水口工程使十一局人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这里实行完全市场化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这里有一流的机械设备,先进的施工技术,全新的国际管理模式。专家们说,小浪底已成为中国水利界积累国际工程经验、培养技术管理人才的教学基地。十一局的领导也多次叮嘱进水口建设者,不仅要在这项工程中创出十一局的声誉,而且要在这里实现“转变观念,锻炼队伍”的目的。的确,通过进水口工程,我们的队伍素质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树立起了合同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管理意识,一批熟悉国际工程经营管理的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一支能苦干又会巧干的职工队伍也锻炼得更加成熟。在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实现截流的当天,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于黄金时间以《碰撞》为题播出了反映十一局在进水口施工情况的专题片。

窦伟  男,河南三门峡人,1973年10月出生,1995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水电十一局宣传部工作,后任中央电视台记者。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