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闸的人们

发布日期:2025-08-14 作者:《工地战报》记者   字号:[ ]

黄河大堤,横贯祖国中原大地。它紧紧钳制着祖国第二条大河,使它驯服地听从人民的驾驭。人们称它是“水上长城”。依靠这条“水上长城”,足以抵挡通常的洪水。为防御特大洪水,根据水电部指示我局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修起了黄河上最大的分洪闸——渠村分洪闸,如今它象一条银带,镶嵌在千里大堤上,闸的倒影,落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充水后的渠村闸,更显得雄伟壮观。

 战严寒

1976年9月9日,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与世长辞了,神州八亿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与此同时,我局接受了建设黄河分洪大闸的任务,广大职工决心继承毛主席遗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施工队伍陆续来到新工地时,已经隆冬季节了。当时,风沙铺天盖地,寒流频繁袭击,工棚透风,水土不服,建闸工地是一片烂泥塘。

分洪闸的基础桩,是用水冲钻打孔,浇注混凝土的。打孔的任务分给濮阳、长垣、滑县打井队。数九寒天,北风呼啸,这给打井增加了困难。滑县打井队是在复堤的老塘中打井的。地面是泥浆,开始又没有必要的机具,他们十六个人推一台钻,从早晨四点一直干到晚上八点。当钻到最后几米时,他们爬着推,硬是一寸一寸往下钻。元月2日,寒流袭来,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十度。他们不畏严寒,坚持大干。当时,供热的锅炉还未来得及安装,气温低,搅拌混凝土需要用热水,他们就把做饭用的大锅拿到工地,捡来木柴烧热水拌混凝土。这样一来,工地热腾起来了,有的用斗车烧热水,有的跑很远的路去担,使灌注桩施工,在滴水成冰的黄河滩上昼夜不停。

围绕着灌注桩施工,开展了战严寒,排万难的灌注桩会战。机电运输队一中队的职工,为了安装搅拌混凝土供热锅炉,全体动员,头一天接受任务,第二天就把锅炉主体就位。焊接通往拌和机的管路时,乙炔管冻住了,青年工人叶成武等同志抬着乙炔罐,走一点焊一点。一千八百多米管子,臂式吊班的同志用肩扛、人抬送到现场。他们仅用十四天时间,就使搅拌混凝土用上了热水。

会战

大家习惯把工程进展的每一阶段,称为一个战役。的确,在大闸建设中,象作战一样,要抓住每个施工阶段的关键,集中人力物力,全力以赴,去夺取胜利。春节前夕,当灌注桩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第二战役——土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就又开始了。濮阳县组织了八千名民工开展了土方开挖。工地上独轮车川流不息,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仅一个半月时间,挖了近十二万立方米的泥土。为了排除工地积水和满足施工用水,机电运输大队从书记到学员一齐出动,突击管道的铺设。他们泥里水里,抬的抬,扛的扛,衣服被打湿结成冰,手脚冻的发麻,也不叫苦。春节到了,急需浇混凝土的闸室底板还没开挖,而民工习惯都要回家过节。这时,局渠村工区党委决定,组织全工区职工春节会战。从农历12月29日开始,到正月初四,六天来,无论是干部、工人、炊管人员、医务人员,人人踊跃参战。天寒地冻,冻土十分坚硬,大家用汗水化冰冻,有的累得腰痛,有的虎口震裂了,但仍坚持战斗。大家说:粉碎“四人邦”后第一个春节,大学大批促大干,这才是革命化。六天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九块底板开挖,为节后浇混凝土开辟了工作面。

竞赛

开挖二级消力池经常挖了又塌,塌了再挖。一九二断面开挖后,出现流沙层,不马上浇混凝土,就要塌方。基建大队党委把这项任务交给二中队,要他们两个班抽完水,铺上砂子,埋好排水管,再浇十公分厚的混凝土。这么重的任务两个班能不能完成?他们说:抢!于是,全队职工一齐上,边抽水,边填砂,边浇混凝土,不怕疲劳,连续作业,从晚上六点一直干到次日七点,硬是抢出来了。

抢,就是开足马力,高速度前进。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抢出来的。闸室底板浇筑全面开展了,人力显得不足。指挥长会议上,决定由林县、辉县、滑县各组织五百名民工前来支援。辉县支援队第三天就到了工地。他们接受运输混凝土任务后,响亮地提出:腿跑肿,脚磨烂,决不让机器停搅拌。他们不论男女,一人一辆架子车,跑步送料。一时,“学辉县,赶林县,一天要当两天用,一人要当两人干”的口号响遍工地。你追我赶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工地展开,开花结果:闸室底板浇筑由四个班一块,缩短到两个班;钢筋绑扎原来一块四个班才能完,现在一班一块地抢,浇筑进度快,搭脚手架更要抢在前面。棚工班的同志为了弥补杉杆的不足,搭了拆,拆了又搭,工地上万根杉杆,每一根都在他们手里过几遍,就这样使杉杆循环周转,解决了施工的急需。

抢险

当大战红五月,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分洪闸建设的时刻,一场暴风雨袭来。顿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几个食堂的烟囱倒塌了,工棚顶掀掉了,秫秸箔鼓包,墙皮脱落,高压输电线的线杆被刮倒,工地用电全部断绝。暴风雨象给职工的一道命令,大家立即投入抢险。基建大队领导带领群众不顾住房漏雨,直奔工地抢救水泥。他们冒着狂风暴雨,登上水泥库房顶。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大家怕油毡、帆布刮起,就趴在房顶上。机电运输大队的四十名抢险队伍在蔡保林同志带领下,背着工具去抢修高压线路。他们往返步行几十公里,对一根一根倾斜的电线杆进行加固。天黑了,有的同志掉进水沟里,衣服湿透了,又没有吃饭,又冷又饿还坚持战斗。晚上十点钟,在返回住地的路上发现变电部分的一段还没有修完。如次日再来,送电又要拖后一天。大家忍着寒冷和饥饿,分兵两路,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待把最后一段线路修好,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运输

在紧张浇混凝土的时刻,工地水泥用光了。领导要新乡地运公司二队3天内从新乡运750吨水泥到工地。二队的同志们接受任务后,起早贪黑,多拉快跑,只用两天时间就运了890吨水泥。他们说:“宁愿瘦掉几斤肉,不让任务落了后”。辉县汽车二队女子行车班,过去没跑过县外,他们承担建闸骨料运输后,豪迈地说:“妇女心红意志坚,工程会战多贡献。”白天路上车马多,他们就夜间行车。怕没人卸车,就自己带上铁锨,既是驾驶员,又是装卸工。途中,赶上饭吃点饭,赶不上饭时啃口馍。说到汽车运输时,大家对老标兵、年近六旬的段超鼎同志赞不绝口。他刚到工地,一辆汽车坏在新乡至工地的途中。当时下着小雪,他立即赶到现场,躺在车底下,手握冰块一样的扳手,一直把车修好。不管是大雪纷飞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他都这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保证汽车多拉快跑辛勤地工作着。

安装

预制厂职工,从隆冬腊月生火炉加温试制出第一块17吨重的混凝土胸墙,到赤日炎炎的盛夏,把910件大型混凝土预制件作完,仅用了6、7个月的时间。现在要吊装了,又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道路泥泞,预制件还一根挨一根埋在坑模里。为了安装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安装指挥部,又发动机关干部和工人突击修了几条运输干线。但是,拖车开不到预制件旁边。原来同志们把吊运预制件看成轻而易举的事。30吨的吊车,吊20来吨重的预制件,还不是老鹰抓小鸡一样。没想到吊运一时成为难关。群众是英雄,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大伙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选择了铺设钢轨的办法。在拖车开不进去的支路上铺上钢轨,再把预制件放在拖架上,然后用卷扬机拉到公路干线上装车。一件一件的混凝土桥梁、胸墙、闸门从泥泞的予制场运到工地。工地也忙了起来,打毛的打毛,拼装的拼装,安装工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争分夺秒,把57个墩子连接成一座美丽壮观的大闸。它象一个哨兵,注视奔腾的大河,守卫在千里大堤上。

1978年11月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