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悠悠洛水 巍巍丰碑——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洛河故县水库建设纪实 |
|
|
|
(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也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建国后,黄河重要的问题是防洪。1955年,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第一个黄河治理规划。自黄河第一大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为了加强黄河下游的防洪力量和彻底消除黄河下游洪水灾害,必须在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洛河上修建大型水库。1956年故县水库工程被确定为洛河第一期开发项目。1959年底完成了水库初步设计工作,1969年至1978年完成了扩大初步设计和扩大补充初步设计等工作。该工程于1978年开(复)工。 (二) 洛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78年,承担建设施工故县水库工程的我局广大职工,在刚刚完成渠村黄河分洪闸后人未休息,“马”未卸鞍,便挥师西向,集结于洛河之畔,崤山之中。开工初期,困难重重。眼前只有一些破破烂烂的简易房,连接坝址的只是一条迈步都能扬起烟尘的土路。电、水、路均不通,加之坝址区两岸山坡陡峭,大型施工机械难以到位。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全局职工克服了边设计、边准备的困难,积极组织施工。山陡无路,就人背肩扛,装载设备没到位,就人工装车出渣,系统供风站未建成,就用大锤钢钎开始坝坡的石方开挖。 经过近两年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481米长,穿过三条断层的导流隧洞开挖、衬砌和两岸高达160米坝坡总计量40万立方米的石方开挖,以及闸门及启闭机安装。施工中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和安全措施,没有发生一起死亡事故,被誉为无血洞、无血高边坡。 1980年10月7日,故县水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胜利截流。 故县大坝设计长315米,高121米,混凝土浇筑量162万立方米,工程量可列入全国十大高坝。这对于建设过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十一局职工来说,并没有被工程的艰难所吓倒,而是把压力变动力。截流后的大坝基坑砂砾石覆盖层厚约12米,开挖总量达33.4万立方米,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任务。仅用49天就提前完成了。 1981年5月14日20时15分,当三立方米履带吊车将第一罐砼浇入13号坝段甲块仓号内时,就标志着故县工程开始进入了主体砼浇筑阶段,从那时起,我局职工又开始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施工告急:大坝坝基出现了地质小断层、构造挤压带与带状风化体,这在我国已有的混凝土高坝工程中从未遇到的最差地质现象。部分工程不得不停下来,进行重新勘测与设计。 奋战在故县工地的职工,不仅与复杂的地理条件作斗争,而且还要与变化莫测的老天爷作搏斗。由于工程施工导流采用导流隧洞和过水围堰相结合的方式,所以大汛期的防洪能力很低,从1981年至1984年里,基坑过水7次,工程施工受到严重影响。然而职工们毫无怨言,每一次汛期都是顶风冒雨,一身泥一身汗地进行汛前抢险,汛后消淤。既确保了基坑内大型施工机械和材料的安全渡汛,又抢得了一定的施工工期,把汛期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工程施工高峰期的1985年至1988年间,正值国家改革基建体制,致使工程每年投资削减近5000万元。面对工程任务少,部分职工停工待业的严峻现实,局党政领导带领全局职工自觉承受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困难,眼睛向内,靠企业内部改革,靠发扬“爱局如家、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探索着一条以故县工程施工为主,积极发展对外投标承包、自办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新路。有了改革的精神,有了爱局如家的职工,那么,什么人间奇迹也会创造出来。 ——故县大坝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坝,按照设计需耗水泥40多万吨。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积极实验,在混凝土中实施粉煤灰、外加剂“双掺”技术措施,不仅改变了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了大坝混凝土内部温升。在确保大坝质量的前提下,还节约水泥近2.8万吨。 ——技术人员和工人还大胆革新,将矿山运输的架空索道用于水电施工,取代原设计中的窄轨机车运输方案,完成了大坝砂石骨料运输,节约资金280万元。 ——在施工中学习并采用塑料拔管新技术,代替坝体冷却钢管,节约钢村400吨。 ——全局青年开展“五小”活动和双增双节活动,创造了近百万元的效益。 1989年,故县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这一消息对全局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水利部、河南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洛阳、三门峡市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故县工程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多次深入工地指导工作。故县工地又掀起了大干的热潮。 1989年春夏之交,局在故县工地的广大职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用大干苦干的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4、5、6三个月,工程施工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创大坝月浇筑3万立方米的好成绩。大坝接缝灌浆也在5月份提前完成计划任务,确保了故县工程当年的安全渡汛。 故县工程的施工自始至终围绕着“建造一个优质工程”宗旨而进行的。广大职工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开展“质量月”和“管理年”活动。故县工程在高质量、高水平地向前推进。 1991年2月10日下闸蓄水,1992年11月30日10时49分,大坝的最后一罐浇筑结束;每台为2万千瓦的三台水轮发电机也分别于1991年9月、12月和1992年3月安装完毕,1992年12月28日三台机组并网发电,电站投入试生产运行;1993年10月21日工程通过水利部竣工初验。 (三) 故县水库工程施工经历了15个春秋。在这15个风风雨雨、酷暑寒冬里,我局8000多名职工在这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和热血,有的职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全国劳动模范原浇筑大队木模队队长王超明,搞治黄工程已逾20年,黄河的风霜过早地染白了他的鬓发。他一个月总要加20个班,一年干400多天的工作量。他家在农村,即使在麦收秋收之际,他也总是“沉”在故县工地,把家里的一切全推给了妻子。 老标兵石景华,有一身过硬的电气维修本领。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哪儿有故障哪儿就有他。一次吊车失灵,他听说后丢下饭碗就上工地,待他处理完故障已是凌晨4、5点了。 高级工程师张堂辉,广东梅县客家人,乡音未改,却在黄河上奋斗了30多年,他整年整月地“摸爬滚打”在工地,对大坝的一切了如指掌。虽然艰苦的条件和过度的劳累使他心律不齐,又黑又瘦,可他一上工地,便连小伙子也跟不上他。他常说:“再不干就没时间了,一生能摊上建几个大坝!” 当了17年班长的木工一班班长杨希贤,用整个身心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为水电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的壮歌。1991年8月5日晚8时,天下着阵雨,杨希贤在干完了自己坝段的活后,帮着10坝段乙块立模时,扛着百斤重的湿方木在狭窄的平台走着,他不幸失重向坝坡滚去而罹难,把他那40多岁的宝贵生命交给了故县大坝。他走了,却带出了一个好班。如今“杨希贤”班的旗帜还在高高飘扬。 (摘自《三门峡工程报》1994年1月20日)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