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重点报道

【一线故事】就是“爱较真”

发布日期:2023-12-14   信息来源:二分局   作者:马宁悦 曾佳 陈叶菲  字号:[ ]

四季更替,不辍晨昏。

在公司二分局项目施工现场,有这么一群 “爱较真”的技术人:他们专啃“硬骨头”,义无反顾、挥洒汗水,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创新;他们传承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特有的沉稳执着……

李小龙,36岁,现任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A3标项目总工。

翻开他11年的工作“字典”,从未有过“放弃”两字。无论面对如何棘手难题,他都冲在前面,卯着劲儿地钻研克服,在大家的眼中,李小龙凡事都“求真”、凡事都“认真”、凡事都“较真”。

A3标项目金银河隧洞开挖洞径不足4米,洞径偏小,若使用常规钻爆台车只能通过装载机配合来回托运,不仅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等靠不能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有人给李小龙建议采购适配的钻爆台车,既“省心”又“省事”,但是被他果断拒绝。他要的是一种省时省力还降本增效的办法,这种“懒省事儿”解决方案是绝不能接受的。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李小龙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摸索研究,认真琢磨和试验:通过对小型卡车进行部分改造,制成可拆卸模块,保留钻爆台车核心功能的同时,也满足小洞径隧洞内移动需求,难题迎刃而解,各个工序间的衔接也更为顺畅。

“不到现场不能全面掌握施工信息,不对现场情况经过再三对比论证,就无法设计好更优的施工方案。”这是李小龙的工作原则。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他认为只要是自己所热爱和追求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缜密破局,执光开路。

若有人问南河枢纽项目职工对王松的印象,回答中肯定都会包含一个关键词——“勤奋”。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兼项目技术部主任,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中,浸润历练,蓄力沉淀。

项目前期基础处理过程中,王松敏锐地发现按正常施工,灌注桩钢筋笼接头多、焊接时间久,不利于后期作业。

“做技术的,多跑、多问、多看、多做,准没错。”

在问题面前,王松犯起了牛脾气。他带领团队成员多方调研、反复试验、大胆创新,从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到优化方案,他与技术团队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逐个击破,确保每个步骤实施起来丝毫不差。在王松带领下,项目团队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先将钢筋笼的钢筋接头进行套丝,再使用锁母套筒对钢筋笼接头进行连接,把每一根桩施工时间缩短了四个小时,为项目的高质量推进夯实了“稳”的基础。

 “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和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张璐瑶说。

现年29岁的张璐瑶,是佛山顺德试点连围项目技术部主管,第一次见到她,我们脑海中便浮现出梅花的形象。

在研究项目前期排查工作过程中,张璐瑶发现若采取人工排查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排查成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后续施工过程中存在变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工期。为有效提高溯源效率,她着手研究信息化在排查溯源中的具体应用。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尽管提前做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撰写施工方案的那一瞬间,张璐瑶却依旧感到对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欠缺。

她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再通过相关专业文献加以佐证。遇到繁杂的数据便以列清单的方式,标明轻重缓急,再一一落实。通过克服孤岛思维,摆脱掉路径依赖,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最终张璐瑶参与研究的《信息化系统在水环境治理前期排查阶段的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公司 2022 年度科技进步奖。该成果将前期排查、成果上传、在线溯源和人工复核等工作进行整合,连通各信息化系统,让数据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依托网页端、GIS 端以及易排查 APP 端等形式,实现排口的一键式快速溯源,确保了溯源过程整体进度,让溯源过程保持安全稳定、快速优质的可控状态。

 执着于当下,纯粹于理想。

“就是把技术做细,把工作做扎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电建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有着同样的认识和情怀。

李小龙

王松

张璐瑶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